人民网北京12月22日电(李依环)近日,由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主办的庆祝改革开放暨煤炭行业恢复研究生教育四十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黄宝印、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司长鲁峻岭等专家、学者参加座谈,共话40年来煤炭行业恢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探讨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和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向。“恢复研究生教育为煤炭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提供了充分的人才支撑、强大的智力支持和坚实的科技保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党委书记徐孝民指出,煤炭行业恢复研究生教育,一是具有重新恢复学校在北京办学的直接意义;二是具有及时缓解人才断层,全面推动煤炭行业发展的现实意义;三是具有紧跟国家战略、引领煤炭行业发展方向的深远意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葛世荣回顾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总结了研究生教育取得的成绩。他表示,学校将着力打造矿业工程和安全工程两个学科尖峰,通过导师全程化、创新全覆盖、科研全融合来构建研究型本科教育,通过跨学科知识、前沿性研究、高水平成果来构建创新型研究生培养,实现从矿业到能源再到资源的办学领域拓展,为煤炭行业的更高水平发展做出新贡献。“我国研究生教育恢复40年来,在规模上实现历史性的重大跨越,在支撑国家发展上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也在制度上实现了历史性重大的构建。”黄宝印表示,站在新的起点上,研究生教育战略地位越来越凸现,要进一步把握准历史方位,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更加的注重创新发展,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发展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鲁峻岭在会上提出了两点体会,一是目前的研究生教育事业的教学条件和招生规模远超于过去 ,二是研究生的教育实践和思维方式有明显变化。此外,他对中国煤炭行业在市场、机制、体制、管理等方面的发展现状作出简要说明,他表示希望继续得到学校和老师的大力支持,把行业工作贯彻落实好。王显政表示,煤炭行业研究生教育作为一个高层次的平台,如何适应煤炭的开采和智能化,利用的清洁化,管理的信息化需要,按照行业七个转变的要求,按照“知识+技能+创新”人才发展的需要,形成煤炭行业人才队伍培养的新动力,为推进煤炭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作出贡献,也是矿大人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满潮分享了40年来的亲身经历和科研工作思考,他表示,当前我国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需要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突破。此外,科研工作者对于人才的培养,也要注重站在国家立场和人文立场,在科研实践中把评价体系与研究方向有机结合。“我国当前能够大规模开发利用的能源品类要么已基本开发殆尽,要么高度依赖国外,只有煤炭是个例外,这决定了煤炭不会成为‘夕阳产业’。”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分享了个人对于煤炭行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定位的思考。武强也指出了当前煤炭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棘手问题,包括绿色开发问题、安全生产问题、资源回收率问题、职业病问题、低碳化问题、高效化问题六大方面。据介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是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高校之一,培养了煤炭行业第一批硕士学位获得者、第一位煤炭行业博士学位获得者。据统计,2018年,在校研究生6673人,其中硕士生5404人,博士生1269人。近年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全力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何满潮院士、武强院士荣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