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专业课中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大学中的人格教育体现在哪里?近日在上海杉达学院举行的“大学生人格教育视域中的课程思政”研讨会上,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20余所高校的5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上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相关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上海教育新闻网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在过去的一年当中,上海不断加快推进由“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各高校围绕“如何让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采取了不少新举措,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上海建桥学院:将雷锋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上海建桥学院将雷锋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学校通过对新生进行的心理测试结果发现,民办高校的学生在乐群性与兴奋性方面,高于公办高校学生,但是在聪慧性、独立性和紧张性方面,有所缺失。为此,学校根据学生的阶段成长规律,将学习雷锋的活动,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从入学开始,分三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弘扬雷锋精神的教育。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宋艳华教授表示,“双一流”大学可能更多培养的是领军人物,但同时社会还需要一大批踏实勤奋、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的雷锋式劳动者。学校通过对100多家用人单位进行调研后发现,用人单位非常注重学生的八大核心素养,依次是表达沟通、自主学习、专业能力,尽责抗压、协同创新、学习应用、服务关爱,国际视野。其中服务关爱、尽责抗压与弘扬雷锋精神密切相关,另外与感恩回报,爱心责任的校训也是高度契合的。为此,学校将雷锋精神融入第一课堂、综合素养课以及专业课。鼓励专业教师将专业课的着力点放在职业道德,尤其是雷锋精神、敬业奉献方面。“例如,珠宝学院的专业课程中可以融入如何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这与雷锋精神也是契合的”,宋艳华感慨道,“课程思政使专业课教学更有温度,大大提升专业课教学的感染力。”上海外国语大学:依据不同定位进行目标设计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鸣歧教授在发言中表示,课程思政强调的是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保持目标和方向的一致,强调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价值引领和育人导向的相统一相结合,这是学校当前推进课程思政一个核心方向。“真正要把课程思政做得扎实,最终不是体现在几门课程上,关键还是要根据自己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办学目标,为整个课程做一个综合梳理,打造一个课程体系,形成一个体系化的东西。只有这样,课程思政才能真正彰显内在的支撑。”赵鸣歧认为,要达成这一体系,需要我们设定好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同时也要针对不同学校的定位对学生有相应的目标设计。“例如,外语院校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作为多元文化的交汇阵地,我们的定位就是既要让大学生提高外语水平,还要引导他们在中外各方面的问题思考当中,澄清价值观念,坚定政治信仰,塑造精神家园,这才是我们开展课程思政一个真正的目的。”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寻找契合点“思政元素之于专业课,就像将盐融入汤的尝试,看不见,摸不着,却能让汤更有味道。”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曹扬介绍道,为了找到最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的内容,学校根据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素养框架,从政治、人文、技术、职业素养等四个方面找到了可以结合的32个点。通过案例引领,把这些点从知识、文化、伦理、生理生态、经济等方面,全面形成专业点和育人点的契合。最后,对整个教育体系以学生为中心进行重新设计。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根据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方案,在专业课程中挖掘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提炼出了专业课程当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在润物细无声当中,融入理念层面与知识层面的应用。上海杉达学院:注重人文底蕴和职业道德在上海杉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邵龙宝看来,德育就是直指师生的心灵、灵魂,直指人性的改善。立民族精神,铸中华之魂,培养具有中国灵魂的世界眼光,富有创造才能,担当民族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为此,上海杉达学院一口气开出了“文史哲经典导读”“大学与文化自信”“孟子与治国理政”“老子的智慧”等十多门综合素养课,以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专业课育人,我们注重职业道德。”邵龙宝介绍道,今年5月,上海杉达学院正式设立了上海民办高校思政类课程协同中心。整合上海市民办高校学科、师资、科研等优势资源,同时利用上海市其它高校的优质学科资源与专家资源,根据上海市民办高校思政类课程师资和教学情况,确定了全部思政类课程和部分综合素养类课程的建设方案。将思政课与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教师利用智慧教室优势改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实现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目前上海杉达学院、上海建桥学院、天华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4所民办本科高校参与7门课程的建设,未来将扩大到所有上海民办高校。上海电力大学李家珉教授在发言中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依托国家蓬勃发展的大背景让工作更稳、要找到契合点让工作更准、要唱好双簧戏让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得益彰;《青年学报》副主编刘宏森则认为课程思政建设要想真正取得实效,首先应该对青年的思想进行梳理,在全面把握青年思想世界的现状及其背后的思想逻辑的基础上,将主流意识形态与青年的思想进行有机融合;复旦大学马拥军教授认为思政课建设可以从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得到启示:不要过度政治化而是要润物细无声、不要过度意识形态化而是要走向专业化、不要固守成规而是要打破学科界限海纳百川。市人大外事委、侨民宗委主任委员、教育部思政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高德毅进行了总结发言。他表示,专业课上融入思政,需要潜移默化的渗透,进行基因式的植入。他明确指出,下一步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要转移到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的培养上来,新时代高校教师需要在五个能力上下功夫:要提高学习能力,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习近平新时代教育思想;要提高教学设计能力;要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技巧;要提高交叉运用和融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能力;要不断提高总结经验借鉴他人自我省察的能力。记者 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