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动态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董文杰教授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4)边会

发布时间:2018-12-20 供稿部门:中山大学 浏览量:

稿件来源:大气科学学院 | 作者:大气科学学院 | 编辑:郝俊 | 发布日期:2018-12-20 | 阅读次数:12月3日至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4次缔约方大会在波兰卡托维茨召开。会议开幕后,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未来地球中国委员会和中山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科学家在行动”边会在联合国经社部——全球能源互联网合作组织馆举行。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董文杰教授主持边会并作报告。         报告上,董文杰教授指出,自1850年工业革命以来,人为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持续增加,不断影响着整个地球系统。最新的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如果人类现在不采取行动保护我们的气候系统,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我们就难以有机会回到过去的状态。国务院参事、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刘燕华主任表示,科学为未来服务,不同学科的科学家紧密合作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此,中国政府投入很多,以鼓励不同学科的科学家研究气候变化问题,造福整个人类社会。董文杰教授主持边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未来地球中国委员会、中山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和秘鲁自然与可持续发展协会联合在COP24主会场主办了边会——“未来地球计划”在中国。中国科协科普活动中心主任刘阳出席活动并致开幕辞。董文杰教授主持边会。会上,科协联合国咨商环境委员会主席、中国气象局秦大河院士作主题报告,系统介绍了“未来地球计划”背景和发起历史,重点说明了“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的成立和近年来的系列活动。未来地球计划中委会指导委员会委员、科技日报刘亚东主编在报告中强调了生态文明将有效克服传统工业化模式的弊端,而生态文明建设有赖于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         通过两场边会向国际社会阐明了气候变化是人类当下面临的全球性的重大挑战,在国际社会中有着全方位、多尺度和多层次的影响。作为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只能同舟共济、相互借鉴、相互尊重,齐心协力应对人类共同的挑战。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国政府和部门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经费,中国科学家在气候变化领域有着丰硕成果和可行经验。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自2015年成立以来,已成功申请主持两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项目,建立起“气候变化及应对平台”,并依托“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开展在天气和气候系统模式上的研发和应用。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主页建议意见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 站点建设与维护: 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