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部门:鼓励高校和企业建立联合培养模式 建设现代产业学院。6月17日,工信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强化高素质人才支撑。完善轻工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学科专业建设,鼓励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联合培养模式,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加快建立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意见指出,深入实施知识更新工程和技能提升行动,持续开展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轻工大国工匠推荐活动,支持举办行业性创新创业大赛,加大对创意设计优秀人才和团队的表彰和宣传力度。全面推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现代学徒制度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健全大师带徒传承机制。培育造就一批创新企业家、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和先进基础工艺人才。(摘编自中国新闻网)2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发展 教育部举行医学教育专家座谈会。6月15日,教育部举行医学教育专家座谈会,听取有关专家意见建议,加强医学教育战略谋划,研究推进新医科建设,推动新时代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强调,医学教育改革必须提升“加速度”,坚持目标导向,在重点任务上见实效。一要在协同育人融合上下功夫,强化统筹规划,实现育人与科研同步,加快推进以新医科建设为统领的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二要在提升质量要素改革建设上下功夫,建设一流医学核心课程、核心教材,建设一支高水平医学核心师资团队、一批医学核心实践项目。三要在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上下功夫,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八年制医学教育改革,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四要在优化资源配置和完善评估导向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积极调动产业要素,强化需求牵引式医学科研联合攻关,协同开展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集中多方力量解决重要问题。五要在推进更高水平国际合作上下功夫,学习借鉴发达国家有效的培养制度和教育方式,在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领域贡献中国力量。(摘编自《中国教育报》)3教育部召开落实工作部署会 确保强师计划各项举措落地。6月15日,教育部召开《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落实工作部署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特别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明确“十四五”时期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全面部署基础教育强师计划落实工作。会议强调,要切实抓好实施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核心任务。各地各校要强化第一标准,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素质;创新教师教育模式,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素质能力;深化教师管理改革,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治理水平;关注欠发达地区,进一步优化师资均衡配置;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进一步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提质增效。会议要求,要深度推进落实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有效举措。各地各校要明确落实的主要工作举措及时间表、路线图;要加强体系建设,努力构建现代教师教育体系;要积极参与教师队伍建设试点改革,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要深化评价改革,更好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要加强多方协同,整合内外资源,确保强师计划各项举措落地落实。(摘编自《中国教育报》)4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正式启动。6月17日,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全国联线启动。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回信五周年。5年来,各部门各地区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办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泛开展“红旅”活动,广大青年学生用创新创业生动实践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据了解,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由教育部等部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重庆大学承办。自4月8日启动以来,已有281万个项目、1210万名学生报名参赛,参赛项目数和报名人数均已超过去年。其中,有57.9万个项目团队、246万名大学生报名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本届大赛“红旅”活动,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助力“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态”建设,引导广大高校师生扎根基层创新创业,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摘编自《中国教育报》)5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发布岗位需求近千万。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开展三周以来,各地人社部门以及社会参与主体持续加力,招聘服务规模不断扩大,覆盖范围逐步拓展。截至6月5日,已有34万家用人单位发布岗位需求977万人次。陕西开展系列直播带岗活动。省人社厅联合国资委、广电融媒体集团等部门,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国企招聘需求,连续推出11场直播带岗。河北高碑店搭台校企对接促就业。市政府联合河北大学,开展走进校园专场直播招聘,组织首衡集团、荣汇创业等7家企业提供岗位300个。广东东莞提升“云端”就业服务。打造“东莞云聘”品牌,开放云聘公共就业服务大厅,设立展览区、直播区、洽谈签约区、职业指导区,组织企业常态化开展招聘、校企洽谈等活动。(摘编自《光明日报》)6共青团中央召开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推进会。6月16日,共青团中央组织召开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视频推进会,对深化实施“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行动”进行再动员、再部署。会议要求,各级团组织要以“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行动”为统揽,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压实工作责任,到校到人到岗,用心用情用力,确保全团帮助至少10万名2022届大学生就业;进一步精准聚焦对象,以“双非”学校的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为重点,把帮扶工作做细做深做实;进一步加强工作协同,构建左右沟通、上下联动、密切配合的团内协作机制,确保工作无缝衔接、连续发力;进一步加强政策解读,做好宣传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进一步严实工作作风,严守工作纪律,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将帮扶举措落到实处,用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摘编自《中国青年报》)7国资委:今年国资国企招收高校毕业生人数要在去年基础上有更大增幅。国务院国资委日前召开“国资央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题部署视频会”,国资国企将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今年招收高校毕业生人数要在去年基础上有更大的增幅。会议提出,各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要进一步挖掘岗位潜力,把当前用人所需与超前储备人才结合起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原创技术策源地企业、现代产业链“链长”企业,要带动创新联合体、上下游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会议要求,要统筹做好线上线下招聘工作,在落实去年秋招、今年春招的基础上,尽快集中启动夏季招聘,集中岗位资源、集中发布信息、集中线上招聘,形成国资央企促就业的良好氛围。(摘编自新华网)8人社部致信2022届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人员可申请获得社会保险补贴。近日,人社部致信2022届高校毕业生,并在信中提醒广大学子,已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请及时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跟进缴纳社会保险,确认档案转递去向,并在规定时间内办理户口迁移、党团组织关系接转等手续。尚在求职的毕业生,可以到当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大厅或登录求职登记小程序,进行求职登记、失业登记,免费获取岗位信息、职业指导、职业培训等公共就业服务。信中还提到,有志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可以参加创业培训,提升创业能力;可以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税收优惠、创业补贴等政策,减轻创业压力;还可以申请入驻创业孵化基地,获取开业指导、项目推介、孵化服务等支持。人社部门还将举办系列创业创新大赛等活动,搭建项目展示、成果转化、融资对接的平台。选择灵活就业的毕业生,可以按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社会保险,申请获得社会保险补贴。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可以灵活选择缴费基数、缴费时间。(摘编自教育部网站)92022年中央机关和各地公务员招录进一步吸纳高校毕业生。在前两年连续扩大招录高校毕业生规模的基础上,2022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与地方各级机关公务员招录进一步吸纳高校毕业生,共计划招录11.6万名应届生,比去年增加0.9万名。根据疫情形势和防控要求,中央招录机关结合岗位特点和考生实际,灵活采取适当形式,扎实推进面试、体检、考察工作,目前已有超过60%的单位完成面试。各地综合考虑考生分布和考务管理情况,严格落实防疫要求,采取增设笔试考点、就近就便安排考场等,为广大考生提供便利,目前已有8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完成笔试。今年3月,全国公务员工作推进会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有关部署要求,结合实际扩大招录高校毕业生规模,加强宣传引导,优化方式流程,加快工作进度,吸引优秀毕业生报考。(摘编自新华网)10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部署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校园招聘活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6月14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关于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校园招聘活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2〕66号),对各地提出明确要求。一要稳妥有序推进校园招聘正常开展。原则上高校所在城市连续7天及以上社会面无新发疫情,可组织开展校园招聘活动。各高校要按照当地疫情防控政策要求,精准制定校园招聘活动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各用人单位要加强与高校的沟通,按要求积极参加校园招聘活动。暂不符合进校招聘条件的高校和用人单位要积极举行线上招聘活动。二要认真落实疫情防控各项要求。各地联防联控机制和有关部门要落实高等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遵守当地疫情防控政策和校园疫情防控要求。用人单位招聘人员进校时要核验身份、测量体温、查看健康码和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需满足7天内无中高风险地区及所在县(区)旅居史。三要加大政策落实监督检查力度。各省级联防联控机制要动态跟进督促校园招聘活动各方履行疫情防控责任,着力纠正有关部门或单位层层加码、一刀切等限制校园招聘活动的做法,确保参加招聘人员健康安全,确保校园招聘活动有序开展。(摘编自教育部网站)11双一流”高校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统计结果出炉。近期,教育部正式发布2021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其中国家级3730个,省级5069个。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2019-2021年全国将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在统计的高校中,四川大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总数93个,位居全国高校第一方阵。浙江大学共有91个,专业实力强劲。吉林大学(88个)、武汉大学(82个)的国家级总数均在80个以上,同样表现不俗。此外,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总数都在70个以上。(摘编自教育部网站)12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5.3%。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部长刘昆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作关于2021年中央决算的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基础研究作为国家投入重点,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720.91亿元、增长15.3%。刘昆表示,2021年,我国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据悉,我国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更大、激励力度更强。报告显示,去年,我国建立适应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财政资金管理机制,足额保障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经费。与此同时,推动出台了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坚持能放则放、应放尽放,提出了大幅精简预算科目、下放预算调剂权、扩大经费包干制实施范围、完善科研项目经费拨付机制等7个方面25条政策举措。2021年,国家加大对中央级科研院所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稳定支持力度,支持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科学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安排专项经费支持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在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韧性方面,刘昆表示,2021年延续了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00%,允许提前清缴核算让企业尽早受益。下一步,我国将支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推进交通、能源、水利等领域项目建设,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领域扩大到新型基础设施等。(摘编自科学网)13习近平同志《论党的青年工作》出版发行。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同志《论党的青年工作》,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这部专题文集,收入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文稿60篇,其中部分文稿是首次公开发表。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党的未来和希望。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规律,加强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召开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出台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青年发展规划,印发党的历史上第一个以党中央名义发布的少先队工作文件,部署共青团改革,推动青年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习近平同志围绕党的青年工作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党的青年工作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职责使命、实践要求,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建设什么样的共青团、怎样建设共青团等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课题,把我们党对青年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为做好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对于更好团结、组织、动员广大青年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摘编自新华网)14孙春兰在山西调研时强调 拓宽就业渠道 优化指导服务 保持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稳定。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6月20日至21日赴山西省太原市、晋中市调研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到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晋中学院、潞安化工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考察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促进就业政策落实、生涯规划教育、校园招聘等情况,听取高校和企业负责人、教师和毕业生代表的意见建议,并召开有关部门和部分省市、高校负责同志座谈会。孙春兰强调,当前全国疫情形势持续向好,为促进毕业生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各地要加快考试招录进度,使更多毕业生尽早落实去向。连续7天社会面没有新发疫情的城市要正常开展校园招聘活动,积极为用人单位进校招聘、毕业生出校求职提供便利。要把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毕业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摸清底数、“一人一档”、“一生一策”,加强针对性的就业服务。高校要将就业指导融入课程设置,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价值观,找准自我定位,积极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同时强化素质教育,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摘编自新华网)15南京大学与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续签战略合作协议。6月21日,南京大学与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在鼓楼校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全面推进双方在统战理论研究、学科建设、智库建设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战略合作。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胡金波指出,在南京大学庆祝建校1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通过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回信,向全校师生员工和校友致以祝贺和问候。他进一步将总书记的重要回信内容概括为"两个"充分肯定和"三个"殷切期望,并强调,总书记的重要回信更加坚定了我们加快建设世界上“第一个南大”的步伐。本次签约共建,既是两校共谋发展、共创未来的又一创新之举,更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又一务实之举。他指出,两校将切实承担协议责任,认真履行协议内容,充分激发科研优势,产出一流科研成果;充分激发人才优势,培养一流统战人才;充分激发平台优势,提供一流智库服务,为“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多作贡献。(摘编自南京大学新闻网)16东南大学成园书院揭牌仪式。6月15日,东南大学成园书院揭牌仪式暨2022年国家留学基金委-东南大学“感知中国”活动启动仪式在四牌楼校区举行。学校近年来积极推进“三制五化”培养模式改革,成园书院不仅是四牌楼校区首个书院,也是学校第一个国际化书院。成园书院的落成,体现了学校的国际化办学宗旨,能够更好地促进学校来华留学教育提质增效和内涵式发展。成园书院依托国际学生学习生活社区,将定期举办各类讲座、研讨会和沙龙,组织中外学生文化交流活动,塑造书院影响力。本次参加“感知中国”活动的不仅有学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代表和中国学生代表,还有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部分在宁高校的来华留学生代表。据悉,成园书院位于成园研究生公寓围合内部,由旧房改造,总面积570平方米,内部划分学习、交流、休闲三大区域,包含多功能活动室、学生心理辅导室、汉语中心传统文化展示厅、学生阅览室、学生体育活动室及小型简餐餐吧,整体设计呈现出国际化和中国特色相融合、前瞻性和实用性相兼顾的特点。(摘编自东南大学新闻网)17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六个学院重组。6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社会与民族学院、文学院、哲学院、历史学院、政府管理学院命名重组大会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张政文表示,为进一步深化大学科教融合改革,打造一流学科,在现有国际关系学院、社会学院、哲学院、文学院、历史学院和政府管理学院基础上,按照学科归属或学科关联度,整合之前未进入科教融合学院的14个学系及其所属学科,重新组建国际政治经济学院、社会与民族学院、哲学院、文学院、历史学院和政府管理学院。此次六个学院的重新整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进一步深化大学科教融合改革,完善具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特色的国民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举措。六个学院重新命名组建后,专职教师、特聘教授、岗位教师和研究生导师,按照“教师随学科走”的原则融合到新组建的学院;研究生、本科生按照“学生随专业走”的原则,进入到新组建的学院。学院的党政机构、学术组织等需要在原有基础上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相应的调整。后续,学校会下发《科教融合学院工作条例》等相应规章制度,使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形成良性互动,共同推动学校、学院工作更上层楼,为早日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文科大学贡献我们的智慧与力量。(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网)18南京大学与安徽工业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举行。6月17日,南京大学与安徽工业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里瑟琦智库仙林校区举行。校长吕建指出,南京大学与安徽工业大学两所同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兄弟高校欢聚一堂、分享经验、共话未来,不仅为彼此增进友谊、加强合作搭建了新的平台,也为两校扎根长三角地区,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守望相助、互鉴互促开启了新的篇章。希望两校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在治理体系、学科发展、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领域深入开展交流合作,积极探索协同创新机制,携手适应、支撑、引领新时代新发展,为推进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开放化自立自强科技创新体系、文化软实力支撑体系贡献更大的智慧和力量。(摘编自南京大学新闻网)19西安交通大学——海尔集团签约座谈会举行。6月17日,西安交大——海尔集团签约座谈会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举行。会上,双方签署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共同为西安交大——海尔联合创新中心、西安交大——海尔绿色双碳研究院揭牌。西安交大与海尔集团联合共建校企深度融合的研发平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对于加快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双方以签约为新起点,持续汇聚创新资源,围绕产业现实需求,在家电领域、制造业、物联网等领域深化合作,谋划部署“科学家+工程师”创新团队,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努力破解产学研深度融合瓶颈问题,助力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共同为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摘编自西安交大新闻网)20南京大学举行深空探测与地外生存科技论坛开幕式暨中国航天先进材料创新联盟启动会。6月20日,深空探测与地外生存科技论坛开幕式暨中国航天先进材料创新联盟启动会在线上线下同步举行。近年来,南京大学依托人才优势、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加快推动深空探测事业的发展和创新,取得了可喜成绩。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大学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和关于航空航天事业的重要指示精神,在三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在航空航天人才培养上再创佳绩,围绕地外生存和载人深空等领域整合育人资源,加速培养一批志在献身航空航天科技事业的优秀人才。二是在科研创新上再立新功,坚持面向世界航天发展前沿、面向国家航天重大战略需求,力争培育产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变革、颠覆性技术的前瞻性原型,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三是在讲好中国故事上争做表率,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向世界讲好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非凡历程,讲好中国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的奋进姿态。据悉,创建"中国航天先进材料创新联盟"这一设想由南京大学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共同提出。联盟的创立将为航天科技与材料科学的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整合全国高校、研究所的材料领域高端人才、技术,加快推进材料科学技术与航天事业的融合,促进中国航天科技的跨越式发展。(摘编南京大学新闻网)21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教育厅支持苏州大学建设高水平特色商学院揭牌。6月15日,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教育厅支持苏州大学建设高水平特色商学院揭牌仪式在南京举行。2022年2月,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教育厅、苏州大学签约支持苏州大学建设高水平特色商学院。根据此次合作协议,各方将依托各自职能、发挥资源优势,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三方共建将支持苏州大学商学院进行综合改革试点,扩大办学自主权,探索建立现代商学院发展新机制,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苏州大学商学院将致力“政产学研”融合发展,建设江苏省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高端智库平台,助力江苏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摘编自苏州大学新闻网)22浙江大学以“网上浙大2.0”为抓手 加快打造数字时代办学新空间。浙江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抓住数字教育发展战略机遇,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系统规划可感知场景,合力打造应用性成果,深入推进数字化改革,加快“网上浙大2.0”建设,努力打造数字时代办学发展新空间。一是探索整体智治发展路径,以“网上浙大2.0”引领学校数字化改革。明确目标方向,将信息化建设纳入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重点工作,出台《浙江大学“十四五”信息化建设规划》等文件,统筹推进“网上浙大2.0”建设,着力打造以“校园大脑”为核心的高精算法数据平台和现代治理、教育教学、科研创新、学科发展、全球开放五大空间,全面支撑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二是构建全域开放教育模式,以“学在浙大”拓展教育教学空间。依托“学在浙大”“浙大钉”“智云课堂”等平台,构建数智融合的全流程教学管理体系,并连通教务、学工、研工以及人事管理等系统,以数据流通和智能分析为重点,形成从组织、实施到评价的线上线下教学管理闭环。三是完善一体融合科研管理,以“研在浙大”拓展科研创新空间。优化科教融合模式,发挥信息技术和多学科优势,积极探索开放融合的云创新科研服务环境,打造科研创新新空间。四是打造智慧高效治理体系,以“数智服务”拓展师生服务空间。集成标准数据,建设公共数据库,制定资源目录,并依照目录对“一事一表”的公共数据进行链接与整合,推动实现跨部门数据采集标准和质量统一,构建更加开放数据服务生态,强化公共数据共享应用。(摘编自教育部网站)23西安交大召开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2022年第一次会议。6月16日,西安交通大学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2022年第一次会议召开。校党委书记卢建军强调,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全校上下要提高政治站位,心怀“国之大者”,弘扬西迁精神,努力担当好帮扶使命,不负党和国家重托;要在帮扶过程中深入了解国情社情,促进所学与实际结合,抓“衔接”、求“精准”、务“长远”,切实提升帮扶工作的专业化水准,助推帮扶地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充分认识到帮扶工作的丰富内涵,发挥好人才和科研优势,把乡村振兴主战场变成立德树人大课堂,结合学校发展各项工作开展定点帮扶,实现课堂教学同劳动教育相结合,定点帮扶与思政教育、文化教育相统一;要坚持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加强统筹协调,建好用好难题、举措、责任“三张清单”,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合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篇大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摘编自西安交大新闻网)24最新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发布 北大以102个A+专业再度夺冠。2022“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正式发布。北京大学以102个A+专业遥遥领先,与2021年上榜数量相同;清华大学以66个A+专业位列全国第二,比2021年增加7个。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浙江大学则以50个A+专业并列全国第三名。复旦大学(44个)和中国人民大学(43个)A+专业数均超过40个。本次排名包括568个本科专业。每个专业榜单发布的是所有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中,排名位列前50%的高校,共有990所高校的30242个专业上榜。“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于2021年首次发布。从我国各省级行政区来看,北京的A+专业数和A专业数占据绝对优势,顶尖专业实力强劲。上海A+专业位列全国第二名,顶尖专业数量优势明显。江苏的上榜专业数位列全国第一,专业整体实力雄厚。山东、湖北、广东的上榜专业数位列全国前五,仅次于江苏和北京,且上榜专业数均超过1700个。其他上榜专业数位列全国前十的省市还包括浙江、四川、辽宁、陕西。(摘编自软科官网)25“澳-印经济合作与贸易协定”描准印度顶尖STEM人才。澳大利亚-印度经济合作与贸易协定(Al ECTA)将在关键矿产、专业服务、教育和旅游业等领域推动两国密切、长期和高度互补的经济关系的发展。澳大利亚计划在为印度年轻人提供新的工作假期签证路径的同时,也努力延长获得一等荣誉学士学位的印度学生在澳大利亚的停留时间,从而增加STEM和IT领域的劳动力。一项新的“梅特里学者计划”还承诺使表现最佳的印度研究生进入澳大利亚的大学。澳大利亚大学指出,继3月下旬成立印澳大利亚-印度资格认证工作组之后,AI ECTA还将促进两国专业服务机构之间的专业资格认证、批准和注册程序的相互认定,为印度和澳大利亚毕业生的工作地点选择消除障碍。3月下旬更新的印度经济战略中包括了“澳大利亚-印度未来技能教育计划”。(摘编自《国外研究生教育动态》)26德国:将接收10万名乌克兰学者和学生。德国学术交流服务局(German Academic Exchange Servuce, DAAD)主席乔伊布拉托·穆克吉(Joybrato Mukherjee)访问了波兰,共同探讨波兰应如何支持乌克兰难民,从而为预计10万名进入德国大学的乌克兰学生和学者做好准备。早在3月15日,DAAD就批准了总额为500万欧元(约550万美元)的奖学金和其他支持乌克兰学生和学者的措施。同时,穆克吉表示,各高校已经参与了大量针对难民的咨询和其他支持项目。穆克吉解释说,乌克兰学生和学者可以随时回国,继续他们的学习和科学研究。提供回国的选择或可能性至关重要——即使我们目前不知道战争将持续多久。DAAD估计在不久的将来,至少有10万名乌克兰学生和学者将来到德国,其中包括许多目前滞留在波兰的学生和学者。除了向乌克兰学生和学者提供资金以外,欧盟还免除了乌克兰难民的签证规定。根据欧盟的临时保护指令,乌克兰人可以在欧盟或申根区内停留12个月而无需申请签证或提出鹿护申请,在此期间,乌克兰人还将获得教育和工作机会。(摘编自《国外研究生教育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