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3年工作要点。2023年高等教育司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定位、新部署、新要求、新任务,加快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以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为目标,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主线,以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探索构建中国式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更好服务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二、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三、实施系列“101计划”,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四、全面深化“四新”建设,完善和发展人才自主培养新范式;五、深入实施数字化战略行动,塑造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优势;六、加强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推动形成育人新成效;七、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增强学生“敢闯会创”素质能力;八、推动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走深走实,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整体质量;九、加强直属高校工作,加快推进一流大学群体建设;十、完善部省校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形成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合力;十一、擦亮党建工作特色品牌,推进党建业务融合创新。(摘编自教育部网站)02教育部公布2023年部门预算。3月28日,教育部公布2023年部门预算。2023年教育部收支总预算为61,473,696.46万元。按照部门预算的原则,教育部所有收入和支出均纳入部门预算管理。收入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拨款、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事业单位经营、其他收入、使用非财政拨款结余、上年结转等;支出包括: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外交支出、教育支出、科学技术支出、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卫生健康支出、农林水支出、交通运输支出、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住房保障支出、其它支出、结转下年等。2023年教育部收支总预算 61,473,696.46万元。预算文件显示,教育部 2023年部门预算中一般公共预算当年财政拨款为 13,547,139.91万元,比 2022年执行数减少 247,272.00万元。主要原因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的基本建设支出减少。(摘编自教育部网站)03科技部启动“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专项部署工作。为贯彻落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科技部会同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期启动“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专项部署工作,紧密结合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等基础学科关键问题,围绕药物研发、基因研究、生物育种、新材料研发等重点领域科研需求展开,布局“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前沿科技研发体系。科技部将推进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人工智能模型和算法创新,发展一批针对典型科研领域的“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专用平台,加快推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高性能计算中心与智算中心异构融合发展,鼓励绿色能源和低碳化,推进软硬件计算技术升级,鼓励各类科研主体按照分类分级原则开放科学数据。下一步,科技部将充分发挥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推进办公室的协调作用,整合项目、平台、人才等资源,形成推进的政策合力。逐步构建以人工智能支撑基础和前沿科学研究的新模式,加速我国科学研究范式变革和能力提升。(摘编自新华网)04全国产教联盟创新创业创造委员会正式成立。3月26日,首届全国产教融合三创高峰论坛暨全国产教联盟创新创业创造委员会成立大会举办。创新创业创造委员会成员主要由国内外享有较高社会声誉的高校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专家、企业家及行业专家组成,其定位是为高校、企业、行业搭建创新创业创造人才培养的研究、交流与促进平台。创新创业创造委员会的成立,对引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促进校企资源整合与协同育人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创新创业创造委员会将在联盟的领导和支持下,搭建产、教、学、研、赛合作交流平台,以产教融合、专创融合为基础,通过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实践能力,推动大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创就业。此外,高峰论坛期间还同步举行了高校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分享、国际创新创业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全国产教联盟创新创业实践课题预发布等环节,并发布了EM创新创业云平台百校推广计划。(摘编自中国教育新闻网)05“智库人才培养联盟”成立大会在京举行。3月24日,“智库人才培养联盟”成立大会在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举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操晓理阐述了以科教融合促进智库人才培养的六个路径,即:建设多元融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创建智库精品课程与教材体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服务决策的特色科研体系,提升合作交流与社会服务质量,优化科教融合管理制度。他强调,当前我国进入到新发展阶段,智库研究问题面临很多新的要求。要形成中国的解决方案,就需要在解决中国问题的探索实践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智库理论方法。通过智库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形成和发展,一方面,为智库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方法论支撑;另一方面,为智库人才培养提供知识体系。会上,战略咨询院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王颖主持联盟章程表决与联盟执行委员会选举环节并宣布选举结果,会议通过了《“智库人才培养联盟”章程》。“智库人才培养联盟”于2022年9月由战略咨询院发起成立倡议,目前已有71家智库单位加入联盟。联盟旨在持续完善智库人才的建制化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培育和丰富智库科学相关的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建设跨单位跨领域跨学科的智库导师队伍,努力提升我国智库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摘编自《中国科学报》)062022年全国各级各类专任教师比上年增加35.98万人。3月23日,教育部发布《2022年教师队伍建设进展情况》,其中提到,教师队伍规模素质进一步提高,2022年,全国各级各类专任教师比上年增加35.98万人,增长1.95%。此外,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本科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比例为81.02%,比上年增长3.3个百分点,其中,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本科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比例为76.01%,比上年增长3.78个百分点。义务教育阶段具有中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比例为54.39%,高中阶段比例为60.78%,高等教育中具有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比例为41.93%。下一步,教育部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战略工程,强化精神引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深化教师管理改革,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为高质量教育提供坚强的师资保障。(摘编自教育部网站)07教育部:逐步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占比 培养实践型、应用型高端人才。教育部3月23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在会上表示,今后发展过程当中逐步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占比,为国家培养实践型、应用型高端人才,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重大技术问题和技术攻关的高级工程师、高级技能人才等。第一方面,对于人才培养结构当中,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当中提出的要求,加大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力度。第二方面,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快速扩大。第三方面,在提升层次的同时,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贯彻国家关于人才发展的重大战略,培养紧缺型、实用型、高技能人才。在研究生阶段主要增加的规模放在了专业学位的方向上。2022年,专业学位博士招生已经达到了2.5万人,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将近70万人,占比达到60%以上。(摘编自中国新闻网)08“向下衔接”和“向上贯通”做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选育。2009年由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启动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珠峰计划”,是国家为回应“钱学森之问”而推出的一项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培养中国自己的学术大师。2021年开始推出2.0计划,显示我国基础教育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格局正在进一步完善。为深化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武世兴表示,今后将重点打造体系化、高水平的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平台。具体将开展三方面工作:一是在选育机制上,做好向下衔接和向上贯通。二是在育人要素上,重点是把核心课程建设作为深化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改革的重中之重,实施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通过建强一流核心课程、核心教材、核心师资和核心实践项目等基础要素,用课程改革的小切口来带动解决人才培养模式的大问题。三是建立协同机制,构建“一部六院”科教融汇的协同育人机制,实施“百所千室万人”行动,构建基础学科培养的生态环境和有效的支撑机制,通过有组织的人才培养和有组织的科研创新,实现人才和成果双丰收。(摘编自《人民政协报》)09教育部召开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推进会。3月21日,教育部在湖北召开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推进会。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强调,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高校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符合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实践证明行之有效。要明确目标任务,确保“一站式”学生社区落到实处,富有实效。要扛起工作责任,加快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应建尽建,早日实现全面覆盖。会议指出,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体制创新。从2019年10所高校率先试点,到2021年31所高校集成探索,再到2022年扩大覆盖至1447所各级各类高校,实现了“三步迈进”。通过各地各高校的督促落实和创新推动,将学生社区建设成为学生党建前沿阵地、“三全育人”实践园地、智慧服务创新基地、平安校园样板高地,取得了明显成效。(摘编自《中国教育报》)10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启动暨国家智慧教育读书平台开通仪式举行。3月28日,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启动暨国家智慧教育读书平台开通仪式在京举行。怀进鹏指出,引导、激励、支撑数字时代的学生阅读,是我们大力推进教育数字转型、智能转型、绿色转型的一个缩影。要坚持应用为王、服务至上,坚持问题导向、守正创新,建设国家教育数字化大数据中心,充分发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赋能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管理、教育研究、教育国际交流的作用,全面提升教育数字化应用水平,为世界数字教育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仪式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共青团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中国科技馆、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秘书局、机关各司局、驻部纪检监察组、有关直属单位负责人参加仪式。有关地方、学校分享了开展读书活动的做法与经验,教师、家长和学生代表分享了读书故事与体会,学生代表向广大青少年学生发出了读书倡议,教育部向16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小学捐赠了图书。(摘编自教育部网站)1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出炉。日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我国第三本心理健康蓝皮书。书中公布的《202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涵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8万名15-26岁的大学生的调查。报告显示,升学问题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风险因素,即便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对未来依然会感到明显的压力,当代大学生对于未来发展的压力出现后置。调查结果显示,一是大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较高,对生涯规划焦虑较多。从总体来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良好,对生活的满意度较高。但大学生的生涯规划、生活方式和恋爱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仍存在问题,亟待加强关注。二是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息息相关。除了个人发展,生活方式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密切相关,结果显示,睡眠质量较好的学生的抑郁和焦虑得分均显著低于睡眠质量较差的大学生,且抑郁和焦虑风险也较低。(摘编自《中国青年报》)12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与美国项目管理协会签署新一期合作协议。3月17日,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和美国项目管理协会(简称PMI)在北京签署新一期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合作框架下继续共同推动PMI认证项目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发展。根据PMI于2021年6月发布的项目管理型岗位(PMOE)人才缺口报告,到2030年,全球经济需要2500万新的项目专业人士。PMI将更加关注中国大陆地区项目管理专业人士的培养和职业提升需求,与基金会深入合作推动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普及与应用。PMI于1969年在美国成立,是项目、项目集和项目组合管理领域中的全球领先协会,也是国际项目管理组织的核心成员。截至2022年底,中国大陆地区有近98万人参加了PMI项目管理专业资格认证考试,有效持证人数超过50万人,分布在信息技术、制造、金融、科研、建筑、能源化工、航空航天等众多行业领域,为我国企业、行业、乃至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也展现出引进国外先进知识体系作为引智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摘编自科技部网站)13中山大学七个学部全部上线,正式进入探索“学校-学部-院系”三级学术治理体系阶段。3月28日,中山大学举行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理学部、工学部、信息学部等五个学部的成立暨学部负责人聘任仪式。加上去年成立的经济与管理学部、医学部,七大学部全部上线,标志着中山大学正式进入探索“学校-学部-院系”三级学术治理体系阶段。如何将学校近70个院系,特别是相近学科的院系有机融汇起来,是新时期中山大学完善大学学术治理体系的重要任务。对于如何做好学部工作,中山大学校长高松提了三点意见:第一,要聚焦人才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关键、院系担主责、学部保质量促交叉、学校营氛围。第二,要发挥学部在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上的作用。学部的学术委员会,帮助院系把好进人关,做好教师聘用、评估和晋升的学术评价。第三,学部要激发院系活力,促进学科交叉。各学部可以主动创新方式,开展各类学科交叉交流活动。(摘编自中山大学新闻网)14商飞-同济-香港理工国际科技创新周开幕。3月27日,由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同济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主办,以“数字飞机·产业赋能”为主题的第六届COMAC国际科技创新周在中国商飞公司嘉兴基地开幕。近年来,同济大学与中国商飞公司在人工智能、复合材料、航空风洞及知识产权等领域取得了积极进展。面向未来,双方一同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国家重大战略深度融合,共同为大飞机事业发展,为培养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素质人才,为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开幕活动中,同济大学与中国商飞公司签署人才培养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依托同济大学“强基计划”和学科特色,培养大飞机青年拔尖人才;共建“大飞机班”,培养大飞机急需紧缺人才;共建大飞机产教融合联盟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加快培育战略科技人才力量;构建人才定向输送机制。(摘编自同济大学新闻网)15浙江大学与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建联合创新研究院。3月23日,浙江大学与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在紫金港校区签署合作协议,共建联合创新研究院,在科研攻关、人才培养等重点领域开展深入合作,为加快推进世界一流企业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作出新的贡献。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指出,浙江大学和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强强联合,可以在服务长三角发展中争创校企合作新样板。浙大要发挥优势,携手企业加强人才引育和教育创新,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学科进步和产业拓展,共创一流大学和一流企业。双方表示,要以成立联合创新研究院为契机,坚持队伍共建,优化国际国内人才培养格局;坚持资源共享,探索校地校企长效合作机制;坚持成果共育,构建一流创新共同体主力军,为我国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注入强劲动能。(摘编自浙江大学新闻网)16华中科技大学深化与马来西亚、泰国院校教育交流合作。3月16-21日,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贯彻落实《华中科技大学全球发展战略2030》,华科副校长陈建国率团前往马来西亚和泰国,推进华科与马来亚大学、玛希隆大学交流合作,调研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建设规划,推动“一带一路”沿线伙伴关系行稳致远。今年1月,华科与马来亚大学签署了校级合作备忘录,两校在智能海洋装备与技术领域已建立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联合共建的船舶与海洋智能装备联合实验室被纳入湖北国际技术交流会国际科技合作成果;双方在会谈中明确表示,将在教师交流、学生交流与联合培养、科研技术攻关与技术转移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此后,陈建国一行前往泰国,与玛希隆大学分管国际事务的副校长座谈,举行核心合作伙伴协议签约仪式,推动两校合作提档升级。(摘编自华中科大新闻网)17厦门大学北京人才服务驿站揭牌成立。3月25日,为进一步做好在京人才引进及日常服务工作,打造人才集聚的“强磁场”,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厦门大学北京人才服务驿站揭牌仪式在北京举行。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江云宝表示,在北京设立人才服务驿站,既是厦门大学集聚人才、团结人才、成就人才、服务人才的创新举措,又是厦门大学聚焦国家战略、努力打造人才高地的重要部署,标志着厦门大学立足北京掀开了招才引智新篇章。要充分发挥服务驿站的窗口作用,展示厦大求才、爱才、育才、惜才的真诚态度,以人才服务驿站为前哨和纽带,搭建信息畅通、资源连通、人才流通的广阔平台。厦门市政府驻京办主任王宇表示,未来市校应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新时代人才强校、人才强市战略,奋力开创厦门市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未来,厦门大学北京人才服务驿站将用心用情做好服务,努力将“驿站”打造成为闽籍以及与福建和厦大有关的高端人才聚集地、招贤纳士的储备地、产学研转化合作的创新地。(摘编自厦门大学新闻网)18浙江大学举行首期“启真问学”创新平台启动仪式。3月24日,浙江大学“启真问学”创新平台启动仪式举行。校党委书记任少波表示,创新平台是浙江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积极探索,学生工作部门包括创新创业学院要把创新创业体系做深做实,要搭建多元助推平台,形成良好导学关系;要强化制度保障,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要提供积极支持,整合资源,打通师生共同成长发展的通道;要强化氛围营造,全面贯通平台建设与创新创业学院建设,真正打造立德树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样板示范平台。“启真问学”创新平台自2022年11月筹备启动。平台旨在弘扬“尊德性、道问学”的传统,从专业院系青年学者中选拔创新导师,从本科低年级学生中选拔学员,结合科研兴趣,师生双向选择,选定后以“问学小组”为单位开展个性化的长周期培养。创新平台第一期共有来自12个院系的27位导师参与,面向全校低年级同学共录取85位学员。(摘编自浙江大学新闻网)19武汉大学举办数字教材建设研讨会。3月17日,武汉大学举办数字教材建设研讨会,来自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高等教育出版社以及学校领导、专家、教师代表近百人参加会议。校长张平文强调了教育数字化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加强数字课程教材建设的要求。副校长周叶中指出,教育数字化,必然要求课程教材的数字化。通过课程教材的数字化,促进深度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将为学校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将为更多师生、甚至社会大众,提供接受更高质量教育的机会。武汉大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签署“数字课程教材建设合作框架协议”,致力推动武大数字课程教材建设。(摘编自武汉大学新闻网)20天津大学牵头成立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3月27日,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工出席在滨海高新区举行的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揭牌仪式。在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揭牌仪式上,张工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顾晓松共同揭牌,并向顾晓松颁发了实验室主任聘书。据了解,实验室由天津市政府主导,天津大学牵头,联合中电云脑、海河产业基金等10余家优势单位共建而成,集聚了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领域高层次人才。目前,实验室拥有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高层次海外人才获得者等科技人才60余名。实验室将以打造我国脑机交互领域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天津人工智能支柱产业的核心支撑、天津制造业立市的技术底盘为发展目标,积极引育、孵化、服务相关企业。(摘编自天津大学新闻网)21深圳大学东京学院4月11日将正式开课。深圳大学东京学院4月11日将正式开课,4月20日举行新生入学仪式。由深圳大学选派的中方院长和教职人员将于近期前往日本,临行前,深圳大学副校长张学记与教职人员座谈。他表示,深圳大学东京学院的成立是深圳大学国际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深大将全力支持东京学院的发展,为学院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助力学院不断发展壮大。他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东京学院将会成为一所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教育机构,为中日两国教育和人文交流做出贡献。深圳大学东京学院由深圳大学与日本 SPRIX 株式会社合作举办,是深圳大学在境外设立的首个办学机构。学校位于东京新宿区四谷,以日本公民及其他境外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是隶属深大的非独立法人的教学学院。东京学院设立由7人组成的中日联合管理委员会,负责学院的规划、统筹、组织、决策、监督。深圳大学副校长张学记担任主任,SPIRX株式会社董事长常石博之担任副主任。深圳大学东京学院主要开展本科层次的学历教育,学制4年,首批开设汉语言文学(商务方向)专业,计划招收50人。(摘编自深圳大学新闻网)22大湾区大学(筹)发布招生信息。3月23日,大湾区大学(筹)发布招生信息,将和南方科技大学开展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项目,预计招收30名硕士研究生。据悉,这是大湾区大学宣布招收的第一批学生。通知显示,大湾区大学与南科大2023年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学生学籍属于南科大。学籍管理、培养要求、学位授予等规定按照南科大和湾大的要求执行。在满足南科大和湾大的毕业条件和学位授予条件后,颁发南科大学历学位证书。2023级联培硕士生第一学年主要在南科大学习相应课程,并定期与湾大导师汇报学习情况(可视情况线上进行);从第二学年开始,需要在湾大开展科研学习及毕业论文撰写。若有合作研究、科研条件等特殊情况,经双方导师及双方院系批准,在第一学年后可继续在南科大科研学习一段时间(原则上不超过半年)。2023级联培硕士生采用以湾大导师为主导的导师模式。在南科大与湾大各设一名导师。在研究生课题为双导师非联合科研项目时,研究生的科研培养由湾大导师全权负责。(摘编自大湾区大学新闻网)23重庆中国药科大学创新研究院揭牌仪式举行。3月24日,重庆中国药科大学创新研究院揭牌仪式举行,该研究院由重庆两江新区与中国药科大学共建,也是中国药科大学在西南地区设立的第一个高端研发机构。据了解,重庆中国药科大学创新研究院位于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研究院拥有近6000平方米的科研场地,下设新药研究中心、生物学研究中心、实验动物中心、高端制剂研究中心、药物分析检测中心等五大技术平台。各平台均配有完善的仪器设备,现已覆盖药物发现、药学研究及临床前研究等多个环节,可为创新药物及高端复杂制剂的研发提供良好保障。与此同时,研究院致力于创新药物发现研究和高端制剂研发及产业化,重点围绕代谢性疾病、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慢病开展全球首创或同类最优新药的研发。现已组建了国内一流的药物研发团队,汇集了包括国家各类高层次人才,人才专业类型覆盖药物设计、药物化学、药物制剂、药理学、药代动力学等领域。(摘编自中国药科大学新闻网)24北京师范大学实施“四项计划”推进学科建设创新发展。北京师范大学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努力培养造就更多拔尖创新人才。一是实施“六大学科群建设计划”,守好教师教育“主赛道”。建设面向教育领域的学科群、基础学科群、面向优秀文化传承创新的学科群、面向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领域的学科群、面向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领域的学科群、面向科技创新和未来科学发展的学科群。二是实施“一流学科重点建设计划”,夯实一流学科“压舱石”。按照“一流培优,加强建设、快速发展”思路,对各学科分类制定发展目标、保障资源投入,支持各学科凝练建设方向、深化外部合作、挖掘发展潜力。三是实施“基础学科振兴计划”,强化基础学科“硬实力”。完善基础学科“一体两翼”布局,积极探索基础学科主建单位与相关科研机构“一院一所”合作共建,将基础学科科研成果全面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四是实施“学科交叉推进计划”,激发交叉学科“新动能”。探索建设跨学科机构,深化学科交叉的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实行教师“双坐标”管理;大力推动交叉学科建设,着力构建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人才培养新机制、科学研究新范式和学科评价新模式。(摘编自教育部网站)25华中科技大学:积极建设“五融合五型” “一站式”学生社区。华中科技大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五融合五型”“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是坚持“五个融合”。坚持党旗领航,将思想教育与学生发展相融合;注重统筹协调,将教育教学与学生工作相融合;践行“一线规则”,将队伍下沉与社区建设相融合;关注健康成才,将大数据精准关怀与文化浸润相融合;坚持问题导向,将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融合。二是践行“一线规则”。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中,学校强化协同管理,全员化育人队伍进驻社区。校领导带头,带动机关干部、专业教师等1200余人走进社区、走进学生群体。辅导员驻楼值班办公,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汇聚多方育人力量共同参与“一站式”学生社区工作。三是建设“三级体系”。科学构建“学校—片区—楼栋”三级学生社区建设模式,在学校层面建设“一站式”师生服务中心等,在学生社区建设学生活动综合体,在45个学生宿舍楼栋建设230余间学生活动室。四是打造“五型社区”。重点推进“夯实社区党建引领、建设学业发展支持中心、构建四级网格社区安全机制、探索社区心理服务模式、打造师生创新共同体”等举措,建设先锋型、学习型、平安型、美丽型、活力型“五型社区”。(摘编自华中科大新闻网)26西安交大:坚持“四个面向”,学科“交叉培养”项目助力博士生高质量培养。西安交通大学坚持“四个面向”,聚焦物质科学、先进制造、生命医学、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汇聚融通,以项目、实验平台为牵引,实施博士生“交叉培养”项目,旨在打破学科(专业)边界,鼓励多学科融合,推进学术创新,实施个性化培养。该项目是指两位来自不同学科门类的本校在职导师,围绕学科交叉前沿课题,联合培养指导一名博士研究生。本项目采用双导师制,共同负责并完成研究生的培养,双方均为主导师,均为学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博士生录取时,由主导师和合作导师根据学校基本要求、结合交叉项目的研究需要及学生的自身情况共同确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该项目自2016年实施以来,已累计录取149名博士生,现有37人顺利授位,平均授位年限5.5年。今后,研究生院将继续支持学科交叉研究,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升跨学科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摘编自西安交大新闻网)27新加坡:重视培养学生全球视野与跨文化技能近日,据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及发展部门负责人表示,新加坡在部分学校实施四年制双文化研究项目,对双文化有强烈兴趣并希望了解当代中国和西方社会的学生可以选择进行学习。该项目旨在促进中英文双语教学,并帮助学生通过新加坡的视角对涉及中国、东南亚和西方的国际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除此之外,新加坡还有许多其他机会让学生了解其海岸内外的其他文化,培养跨文化技能,并发展全球视野。新加坡的学校课程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的文化。通过人文课程,学生了解新加坡的故事,并探索过去和现在人们的不同经历。此外,学校还开展中文和马来语会话课程,鼓励学生学习母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新加坡教育部将继续努力帮助学生保持对其传统和文化的重视,同时使他们具备知识、跨文化技能和全球意识,以应对一个日益多元化和相互关联的世界。(摘编自新加坡教育部官网)28俄罗斯:扩大俄罗斯大学海外分校网络。据俄罗斯科学与高等教育部近日报道,俄罗斯科学和高等教育部部长瓦列里·法尔科夫召开了关于扩大俄罗斯大学海外分校网络的会议,该倡议是根据俄罗斯总理的指令实施的。考虑到当前的地缘政治局势,俄罗斯科学和高等教育部正在努力扩大俄罗斯大学的国际活动,计划在友好国家开设新分校等,这项措施将有助于促进俄罗斯高等教育和科学的发展。“我们始终支持所有的倡议项目,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本身,取决于他们的能力,取决于他们向前迈进的意愿。”法尔科夫说。数据表明,大部分大学海外分校(82%)位于独联体国家,特别是乌兹别克斯坦、白俄罗斯和摩尔多瓦等。在蒙古有两所分校,在以色列、阿联酋、危地马拉、斯洛文尼亚、芬兰和日本各有一所。出席会议的俄罗斯大学代表介绍了国际合作执行情况的报告,并指出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机遇。莫斯科国立大学校长强调,开设分校将成为重要的软实力手段。自2014年以来,莫斯科国立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在深圳建立的联合大学一直在中国积极发展,未来计划开设莫斯科动力工程学院和河南科技大学的联合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联合校区等。(摘编自俄罗斯科学与高等教育部)29美国学界呼吁善用人工智能塑造高等教育未来。人工智能正在成为高等教育变革的最强大推动者之一,正在改变高等教育的行政、教学和研究实践,同时也给教育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学术、伦理和法律挑战。美国学界通过讨论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的机遇和挑战,并为未来的教育的发展提供建议。研究者认为,人工智能增强了人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但是如果不加以规范,人工智能会破坏学术研究,因此,社会各界需要行动起来采取一些措施适应未来更加发达的人工智能技术:第一,建立人工智能的伦理框架。培养管理者和教职工对人工智能局限性的理解以及解决数据收集的权利和隐私等问题,这些措施能帮助教育者在使用人工智能改革教学时,防止人工智能的滥用和意外后果。第二,思考人工智能将如何影响未来的劳动力市场。包括重新思考教育途径,让学生为即将形成的混合人工智能的劳动力市场做好准备。第三,开设跨学科的人工智能开发和应用课程。课程应该包含人工智能开发所涉及的各个领域,例如数学、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写作、商业管理等。第四,大学必须带头识别和理解人工智能给学术领域带来的复杂性和挑战。大学也应与行业和公共部门合作,为学生提供终身学习技能,使我们即将成为人工智能驱动的社会变得更好、更公正。(摘编自Insider Higher 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