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动态

【一周要闻】国务院机构改革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

发布时间:2023-04-04 供稿部门:里瑟琦智库-精选科教要闻 浏览量:

1国务院机构改革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3月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根据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议案,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重组后科技部新型举国体制、科技创新全链条管理、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等职能将进一步加强,战略规划、体制改革、资源统筹、综合协调、政策法规、督促检查等宏观管理职责将得以强化,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国家实验室建设、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学研结合、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监督评价体系建设、科研诚信建设、国际科技合作、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国家科技评奖等相关职责将仍然保留。此外,原有的一些细分职能由农业农村部、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卫健委、工信部、人社部等其他相关部委承接。本次机构改革剥离出科技部的一些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的具体管理的职责,划归到相关专业的部委,更多凸显出科技部对整个国家科技体制机制的统筹作用。(摘编自新华社)2教育部召开党组会传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3月2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主持召开党组会,传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会议强调,教育系统要统一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贯彻落实好全会精神。一是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 扎实推进“三进”,系统开展教育系统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学习培训,持续组织专家学者深入解读。二是统一思想和行动,坚决拥护支持改革。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扎实做好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不折不扣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三是狠抓贯彻落实,努力实现开局之年的目标任务。要坚决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抓好开局之年各项工作,做到党组层面通盘考虑、司局层面抓紧推进、战线层面落地成势,瞄准教育强国建设的大目标,坚持以目标导向抓好系统谋划,以问题导向抓好建设实施,以效果导向抓好督办成效。四是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要科学谋划、精心组织教育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推动各级党组织书记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第一责任人责任,认真落实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任务要求,持续深化纠治“四风”,以好作风好形象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摘编自教育部网站)3教育部:将雷锋精神深度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方面。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论述和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重要指示要求,在教育系统进一步开展好学雷锋活动,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近日,教育部印发《教育系统关于新时代学习弘扬雷锋精神的实施方案》。方案提出,教育系统要坚持把传承雷锋精神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立足战线特点和优势,坚持知信行统一,将雷锋精神深度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方面。方案部署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深化雷锋精神研究阐释、全面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大力选树宣传先进典型、深入推动学雷锋实践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等6项基本任务。方案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将学雷锋活动始终当作一项常规工作来抓,将学雷锋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摘编自新华网)4“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全国对接行动正式启动。3月2日,由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国家知识产权局运用促进司指导,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支持,中关村软件园、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联合主办的2023“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对接大会在北京举办,“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全国对接行动正式启动,240余家北京企业和170余所国内高校在现场开展精准对接。大会现场发布了“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全国对接行动计划,中关村软件园将联合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以“1+1+M+N”的模式,打造校企精准对接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企业“出题”、高校“答题”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范式的落实落地。围绕企业创新发展实际需求,每年举办一场“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对接大会;打造一个校企协同创新对接平台,组织北京企业与全国高校科研资源和重大科技成果精准对接;联合在京高校和企业打造一批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实现在京内落地布局,促进北京市科技产业协同创新;开展不同行业主题的校企协同对接会,解决产学研合作难点痛点,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有效转移转化。会议同期举办了企业协同创新需求和高校科技成果专题对接会。84家北京龙头企业、专精特新及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布技术协同需求合计1100余项。102所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现场“答题”,与企业达成初步协同研发合作意向超百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多所顶尖高校现场发布“超洁净石墨烯薄膜”、“光计算芯片”等一批重大科技转化成果。(摘编自《中国教育报》)5财政部:推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3月5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查《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报告》在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部分提出的2023年主要收支政策中强调,推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安排250亿元、增加20亿元,扩大普惠性教育资源供给。改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补助资金安排100亿元、增加30亿元,支持改善县域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条件。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安排404亿元、增加10亿元,重点用于中西部地区高校“双一流”建设等。学生资助补助经费安排720亿元、增加32亿元。(摘编自《中国教育报》)6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3月5日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5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所做的主要工作时指出,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每年都保持在4%以上,学生人均经费投入大幅增加。持续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建设,基本消除城镇大班额,推动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义务教育巩固率由93.8%提高到95.5%。坚持义务教育由国家统一实施,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持续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惠及3700多万学生。保障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工资待遇。多渠道增加幼儿园供给。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实现。职业教育适应性增强,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积极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45.7%提高到59.6%,高校招生持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大幅提高经济困难高校学生国家助学贷款额度。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接续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不断夯实发展的人才基础。(摘编自《中国教育报》)7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加强基础研究 建设科技强国。科技部部长王志刚3月5日在“部长通道”采访活动中表示,加强基础研究是我们党把握科技创新规律的一个新任务,同时也是国家发展阶段中的“源头活水”总开关。我国对于所谓的“黑科技”“硬科技”有更大的需求,这是在科技创新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后历史性的、现实性的要求。要如何加强基础研究,一是国家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全社会研发投入已经连续4年超过6%;二是在国家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基础研究的能力建设也被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三是加强顶层设计,发布了十年基础研究规划,同时加强基础研究环境建设,对于基础研究中路径不清楚、方法也不一定准确、失败率比较高的领域,支持形成一个宽容失败、宽容坐冷板凳的环境;在评价方面,对基础研究的评价和对应用工程方面的评价有共性,但也有所区别,通过基础研究才能变不确定性为确定性,变未知为已知。基础研究需要通过三个方面进行驱动:一是好奇心驱动,二是战略驱动,三是市场驱动。三者驱动可以使基础研究成体系地布局,成系统地推进,使基础研究与国家战略目标真正结合起来,并发挥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摘编自《中国青年报》)8发改委谈2023年新增就业1200万:有充分信心。3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目标任务是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比去年目标任务净增100万人,这个目标的制定我们是有充分信心的。李春临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大就业优先导向的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协同推进“拓岗、稳岗、服务、创业”,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高质量充分就业。重点在四个方面着力:一是着力扩大高校毕业生市场化就业水平。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生活服务消费加快恢复,通过扩大国内有效需求拓展市场化就业空间。二是着力推动企业、个体工商户加快纾困。适时调整优化并落实好减负纾困政策,持续做好降成本工作,强化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推动涉企信用信息整合共享,增强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能力,推动经营主体恢复发展,提升就业吸纳能力。三是着力加强青年群体就业服务。加大力度、健全机制,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精准高效的不断线就业服务,扎实做好就业困难青年兜底帮扶工作。四是着力释放青年创新创业活力。充分发挥双创示范基地引领和服务作用,促进创业资源开放共享。加强返乡入乡创业园建设,引导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返乡入乡创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鼓励青年群体依托平台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摘编自中国新闻网)9教育部与重庆市举行部市会商会议。3月3日,教育部、重庆市在京举行部市会商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重庆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共同研究推进重庆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发展目标。怀进鹏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为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系统深刻领会党中央作出这一战略部署的重大意义,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努力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教育力量。近年来,在重庆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重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就。教育部愿同重庆市一道,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积极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新征程上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共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打造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高地,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充分发挥教育的支撑作用和“溢出价值”。(摘编自《中国教育报》)10两会热点:有组织科研如何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为探究有组织科研在高校落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应对之策,近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面向多所高校的负责人、专家学者等开展调研,系统总结了当前制约高校推进有组织科研的一系列关键问题和破题思路,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一是科研治理体系需统筹布局。要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在推动有组织科研中的引领作用;建立校级层面的有组织科研工作领导小组;在社会层面设立涵盖战略科学家、政府有关部门、行业领军企业、国际组织等人员的高校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加强科研管理团队建设,提升科研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二是科研供需对接需精准匹配。要完善有组织科研的问题凝练机制,基于自身优势学科,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依据产业创新链需求制定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在对接不同主体战略需求方面,联合多主体建立联合研究中心或平台。三是科研协同机制需合纵连横。要加强规模化、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建立自上而下引导与自下而上申请相结合的统筹组织模式,根据有组织科研的任务类型建设有组织科研机构。四是科研资助模式需保障稳健。要构建稳定性经费为主、竞争性经费为辅的资助方式;注重短期效应与长期发展相结合,完善科研资助激励体系。五是科研评价导向需凸显整体。要完善长周期评价机制和分类评价机制;科学评估交叉合作成果,尊重、认可和客观衡量团队所有参与者、合作者的实际贡献;推进多研究序列建设,改革单一研究序列的评价体系,以适应面向需求导向的有组织科研。六是科研支撑平台需攥指成拳。要大力发展校级有组织科研平台,构建高校有组织科研平台体系;着力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强与其他战略科技力量主体的合作。(摘编自中国教育新闻网)11两会热点:高校学科群建设如何实现1+1>2。当前,建设学科群已成为各高校学科发展的趋势。学科群是将相关学科围绕某一共同领域有序结合在一起的学科群体,是多学科的有机综合,但并不是简单的学科“抱团取暖”。作为支持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组织结构,学科群愈加需要承担起促进知识发现与交叉融合的内在使命。组建学科群,可实现学科资源的合理配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高峰”带“高原”的效果,带动学科群内相对薄弱的学科快速发展。与传统单一学科建设不同的是,学科群的建设格外注重问题与需求导向,尤其面向国家、地方战略需求以及行业前沿;既可以为国家建设与地方、行业发展造血,也可以将地方、行业特色融入学科专业,提高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对于高水平大学而言,由“一流学科”向“一流学科群”转变的关键,就在于在科研上改变此前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组织范式,更多地尝试以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为中心。一方面,可以建立起综合化的新型内部组织架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研究中心等组织,采用“学科特区”的方式支持学科群的发展。学科为王的时代,学科布局应“有所为有所不为”,质量与特色才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好与高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群,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将学科群建设走深走实,是高水平大学向“世界一流”迈进的应有之义。(摘编自《科技日报》)12两会热点:代表委员热议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高等教育将如何继续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要从何处着手?两会代表委员对此展开热议。一是优化建设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中西部高等教育体系,深入推进新一轮中西部高校“双一流”建设;对一些高等教育薄弱区域的地方“双一流”建设高校建立“特区”制度,在一流建设学科遴选和评价中适度向地方高校倾斜。二是用好“指挥棒”,推进高校教育多元评价改革。“破五唯”是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首先要进一步完善高校有关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和激励各类高校在不同领域各展所长;其次,还要重视市场导向在高校特色和分类发展中的作用,改变评估结果与资源分配的单向传导。三是瞄准科技前沿布局,加强原始创新攻关。提升前沿学科布局的针对性和精准性,避免单纯从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看待学科布局问题,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坚持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避免“千校一面”的同质化布局。四是创新育人模式,贯通人才培养渠道。聚焦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在“早”发现上要加强研究,建立一套科学的,对于人才早期思维、行为特征的甄别方法和评价体系;打通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贯通培养的渠道,尽可能创造条件挖掘人才潜能。(摘编自《中国教育报》)132023年浙江省教育系统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2月28日,2023年浙江省教育系统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会议指出,计划到2027年,全省12所左右高校进入全国一流大学行列,65个学科进入全国前10%,部分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会议指出,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全省教育系统必须抢抓新机遇。用发展的眼光、改革的思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抢抓国家对教育新定位带来的新机遇,及时跟踪、对标国家的新部署新举措,以更大力度推进教育强省建设。抢抓高教强省新部署带来的新机遇,集中资源建设一批冲击国家“双一流”突击队,不断提升每一所高校的竞争力、服务力和引领力。抢抓“开放提升”新战略带来的新机遇,把国际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新增长点,推动教育从“跟跑”走向“并跑”乃至实现“领跑”。抢抓人才政策新利好带来的新机遇,积极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创造引才育才用才的环境,以更大视野、更大力度汇聚各类人才。抢抓数字变革新动能带来的新机遇,把数字化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强劲动力,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治理水平。(摘编自浙江省教育厅)14厦门大学与成都医学院启动共建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近日,厦门大学与成都医学院共建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启动仪式举行。双方表示,厦门大学与成都医学院高度重视推进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的申报和合作共建,紧密围绕教学、科研、学科、队伍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探索全方位多维度合作机制,共同为建设健康中国作出更大贡献。按照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目标,积极构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推进公共卫生科研领域全方位合作交流,着力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双方分别围绕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平台建设、科研成果、对外交流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各自学院的基本情况和办学成效,针对合作内容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讨论并签订共建协议。(摘编自厦门大学新闻网)15中山大学举行“严济慈物理学英才班”签约仪式。中山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联合开办“严济慈物理学英才班”签约仪式2月27日举行,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胡江平、中山大学副校长刘济科代表双方在协议上签字。中山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联合开办“严济慈物理学英才班”是贯彻实施教育部、中科院联合启动的“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一次尝试。双方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宗旨,培养具有扎实的物理基础、熟练掌握物理研究方法、热爱物理科学研究,毕业后将继续从事物理或相关领域研究工作的专业人才,探索培养高层次物理人才的创新模式。物理学院是具体执行的培养单位。从2023年开始,物理学院和物理所将联合在本科二年级学生中遴选20人进入“严济慈物理学英才班”培养,并在每年暑假或寒假期间赴物理所进行科研实践。(摘编自中山大学新闻网)16华中科技大学与英国伯明翰大学举行合作办学项目协议“云签约”仪式。3月1日,华中科技大学与英国伯明翰大学相聚云端,回顾历时20年的合作友谊,签署两校药学与生物医学本科合作办学项目协议,探讨未来深化合作的路径和方向。华科党委书记李元元指出,华中科技大学目前已经与包括伯明翰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等在内的30余所英国高校建立了务实伙伴关系。华科与伯明翰大学于2003年正式建立合作伙伴关系,2021年11月正式签署核心合作伙伴关系备忘录,在工程学、社会科学和医学等领域保持密切合作。近年来,两校学者在材料、工程、生物医学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合作领域合作逐步深化,已产出诸多成果。两校合作办学项目的签约,一方面将为两校药学和生物医学学科的交流合作搭建一个长效、机制性平台;另一方面也将成为两校强强联合,探索培养面向未来的药学领域专业人才,树立中英两国医学领域联合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典型示范。(摘编自华中科大新闻网)17中国科大与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签署共建联合实验室协议。2月27日,“中国科大—国轩高科创新电池联合实验室”协议签约仪式举行。校长、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包信和院士指出,“双碳”是应用性非常强的一个领域,中科大一直致力于把基础研究与国家战略更好地结合起来,积极把能源研究从实验室逐步推向企业,推向社会。在此背景下,中国科大成立了碳中和研究院。 希望未来碳中和研究院和国轩高科的合作,不仅能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同时也能开展一些前瞻性的研究工作,共同推动基础研究服务于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国科大—国轩高科创新电池联合实验室” 设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双方将整合优势,展开创新融合和跨界战略合作,围绕创新锂电池技术,开展电池材料、电池产品设计、电池制造、电池管理、储能系统、数据分析等相关的基础、前瞻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进行产学研合作,并积极开展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与产业化。(摘编自中国科大新闻网)18华中科技大学—海南金诺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签约仪式举行。2月28日,华中科技大学-海南金诺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金线莲苷应用”成果转化项目签约仪式举行。该项目将按协议定价2.4亿元,以转让方式实施成果转化,未来将填补国内外保护肝脏药物的多项空白。金线莲是一种珍稀名贵草药,素有“药王”“金草”“神药”“鸟人参”等美称,具有肝保护、降血脂、降血糖、提高免疫力、抗氧化等药理活性。华中科技大学金线莲苷一类新药研发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和“863”计划等支持下,从2000年起开展系统深入研究,首次阐明了金线莲的主要活性成分为金线莲苷。团队拥有金线莲苷完全知识产权(10项专利,含1项授权的美国专利)。目前,项目组已经完成了金线莲药材的基源确定、组织培养和质量标准制定等工作,形成了成熟的金线莲苷提取纯化工艺,并且完成了药理学、毒理学、药物代谢、药物稳定性、制剂学等一类新药临床前研究,将于3月申报国家一类新药。(摘编自华中科大新闻网)19中国人民大学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系列公开课开讲。中国人民大学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系列公开课暨《全球治理通识课:从中学课堂到国际组织》系列课程启动仪式2月24日在人大附中举行。校长林尚立指出,人大理应承担起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光荣使命,不断强化思政教育和思政课程体系战略性、系统性布局,不断完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为努力培养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系列公开课暨《全球治理通识课:从中学课堂到国际组织》系列课程的启动,是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要求,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希望通过师生的不断交流、互动和反馈,将这一系列极具创造性的全球治理课程讲出质量、创出品牌,成为真正的“金课”,从而引导学生开阔世界观,涵养人文意识,成为胸怀天下的有为青年。(摘编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网)20南京大学召开2022届就业工作总结暨高质量就业研讨与推进会。3月1日,南京大学召开“砥砺奋进 雄创一流”2022届就业工作总结暨高质量就业研讨与推进会。中科院院士、校长吕建出席会议并讲话,指出高质量就业的三个着力点:一是不断提高新时代、新阶段高校就业工作的政治站位,坚持立德树人,引导学生“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二是切实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积极完善专业化职业生涯支持体系,共筑全员育人合力,满足学生可持续多元发展;三是推进学生培养与就业一体化、全力构建协同育人工作格局,坚持部门协同、校院联动,以高质量人才培养支撑高质量人才输送。会上举行了2022年学生就业最佳战略合作伙伴授牌仪式,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峻峰发布并解读了学校2022年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部署2023年度高质量就业推进工作,提出高质量就业工作开展的三点思路:一要厘清目标,明确高质量就业的出发点;二是机制保障,梳理高质量就业的着力点;三要多措并举,聚焦高质量就业的切入点。(摘编自南京大学新闻网)21浙江大学举行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研讨会。3月6日,浙江大学举行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研讨会。校长杜江峰院士出席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增强建设教育强国的使命感责任感,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聚天下英才而育之。大学的本质是教书育人,要抓好战略谋划,赓续育人传统,创新教学理念,稳步推进竺可桢学院试点改革;要用心铸魂育人,提升思政教育实效,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要促进全方位成长,倾听学生诉求,充分尊重他们的自主选择,不断改善学习生活环境。全校教职员工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抓好本科教育教学,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浙大健康茁壮成长。(摘编自浙江大学新闻网)22东南大学举行“立德树人的东大使命和生为首位的东大行动”教育思想大讨论总结大会。3月3日,东南大学“立德树人的东大使命和生为首位的东大行动”教育思想大讨论总结大会举行。本次教育思想大讨论着眼国家和学校的未来发展,主动适应高等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历时4个月,召开研讨会、座谈会、师生互动活动等1700余场。“课比天大,生为首位”的育人理念形成广泛共识,以《东南大学卓越课程教学提升计划》《东南大学学生卓越体验提升计划》两大提升计划明晰了未来改革方向。《东南大学卓越课程教学提升计划》旨在建立“三个课堂”相融互补的三全育人“大思政”新格局,构建支撑学生“四力”培养的课程知识体系,建立“理论导研、实践强研、课外拓研、网络助研”的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健全面向全周期培养的教师课程教学创新与指导能力提升计划,构建基于学生学习与发展成效的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与评估机制。《东南大学学生卓越体验提升计划》旨在科学构建“宽口径厚基础”的大类培养模式,高质量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实施“提升服务品质、营造温馨家园”的“智慧+”环境育人计划,营造“高水平人文讲座+高品位文化活动”的文化育人氛围,构建卓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育人环境。(摘编自东南大学新闻网)23厦门大学大力推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厦门大学在组织领导、选才机制、培养模式、专家引领等方面聚力用劲,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积极贡献。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系统部署推进。按照“校院两级、学院主体、专家管理”原则,成立以校长任组长、14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组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二是完善选才机制,强化源头储备。加大协同育人力度,会同合作中学,持续完善“科普教育+创新培训+奥赛试练”等夏令营、专题班培养机制,建立“多条路径、多个环节、多维评价、动态进出”选才鉴才机制。三是优化培养模式,加大资源投入。探索书院制改革,探索打造高标准、多层次、多平台、国际化、学科交叉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教学科研支撑平台,不断深化科教融合。四是注重专家引领,提升指导成效。优化项目首席教授制度,深入实施导师制,建设学术导师、科研导师、思政导师、朋辈导师等导师队伍。(摘编自教育部网站)24西安交大:深化校企合作 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近年来,西安交大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聚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打破大学“围墙”,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目前已建成29个研究院、8个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和300多个科研平台,共建50余家校企联合研发平台,成为服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重要创新引擎。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西安交大联合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共建资金池、人才池、专利池,打造开放共享的共性技术研发中心;探索建立了面向中小企业的专利免费“开放许可”制度,挑选出300件专利向陕西省中小企业公开免费许可。在校企合作中坚持企业是需求主体、投资主体、管理主体和市场主体,打破了“甲乙双方、一纸合同、一个项目、一笔经费”的传统方式,转而采取高校、企业“双首席”制度。此外,推进教研一体、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攻关,实施“百千万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计划”,建立“科学家+工程师”联合团队,落实校企“双导师”制,在重大科研攻关和有组织的科研管理过程中培养创新人才。(摘编自西安交大新闻网)25东莞市全力支持保障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办学筹建。3月2日,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会见由香港城市大学校董会主席黄嘉纯带领的香港城市大学考察团,双方就加快推进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办学筹建,以及推动香港城市大学与东莞在教育、科技等领域深入开展合作进行座谈。座谈会上,肖亚非对香港城市大学考察团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自2020年东莞市人民政府、东莞理工学院和香港城市大学签署合作协议以来,双方保持密切联系,克服重重困难,初心不变、信心不改,顺利推进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各项筹建工作。目前内地与香港全面恢复通关,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的建设得到教育部、省委省政府以及香港特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希望双方坚定信心、再接再厉,紧紧抓住机遇窗口,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加快推进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办学筹建,共同推动学校正式设立。东莞将全力支持保障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的办学筹建,努力将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摘编自东莞市大学筹建办)26挪威发布《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近日,挪威教育部发布了《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从教育个性化、教学创新、学科发展、学术研究、数据运用、数字文化建设六大方面明确了未来重点发展领域,明确了学生、教师、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和劳动力市场等五大主体的未来发展方向,系统绘制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未来蓝图,以更好满足社会与劳动力市场对知识技能的需求。一是利用数字技术促进教育个性化,以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二是提高教师数字素养,以促进教学与评估创新;三是在学科中确立数字相关的主题,以帮助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四是探索数字化研究方法,运用数字技术提高研究质量,加强国内外的合作;五是促进数据为教育和科研服务;六是塑造数字化转型管理文化。为实现各项目标,高等教育部门应结合自身经济状况,合理利用资金,通过国际合作、平台建设等行动支持核心活动,保障信息安全,推动立法改革以支持数据共享,提高数字服务的便捷性,共同促进高等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摘编自挪威教育部)27联合国《全球高等教育资格承认公约》正式生效。《全球高等教育资格承认公约》于3月5日生效,成为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联合国高等教育文书,为世界各地的学生和资格持有者的国际交流提供更多机会。该公约是通往更加包容和公平的高等教育道路上的一个决定性转折点,标志着学生可以更加便捷跨越国界继续学业。《公约》于2019年11月在教科文组织第四十届大会上通过,是对教科文组织关于承认高等教育学历的五个区域公约的补充,旨在加强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培养对学历质量和可靠性的信任和信心。英国、法国、日本等20个缔约国已经交存了批准书,达到了公约生效所需的批准国家数量的最低要求。该公约的一个明确目标是“通过承认资格,促进包容和公平地获得优质高等教育,并支持包括难民和流离失所者在内的所有人终身学习机会”。(摘编自英国《大学世界新闻》)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主页建议意见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 站点建设与维护: 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