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视点

部属高校精准扶贫十大典型项目扫描

发布时间:2017-10-17 供稿部门:中国教育新闻网-综合新闻 浏览量:

湖南大学:“农业+旅游”融合发展虎形山瑶族乡位于湖南省隆回县西北部,平均海拔1350米,年平均气温11℃,属典型的高寒山区。其存在人口空心化、教育资源不强、增收措施缺乏、资源配置能力弱、规模化程度低等问题。根据上述问题,湖南大学利用优质资源,立足区域特色,打造公益类乡村建设帮扶平台,探索“定制农业”+“定制旅游”融合发展路径,实现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孵化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脱贫致富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推动项目辐射区域农民增产增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一是结合区域特色,打造扶贫开发平台,探索可复制的农旅融合创客孵化服务模式。探索完善农旅融合创客孵化服务模式,打造基于特色农业、特色旅游相结合的扶贫开发平台,以技术支持、品牌包装、人才培养、管理服务、市场营销为首务,并引入社会资本投入,拓宽扶贫资源渠道,协助政府多元融资进行基础设施扶贫建设,推动贫困地区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旅游开发与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双促进,助力当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形成良性发展格局。二是依托学科优势,建立专家联合、多学科协作的精准扶贫机制。充分发挥湖南大学人才和学科优势,在校内外继续整合配置扶贫开发资源,积极组织多学科专家学者到扶贫地开展帮扶工作,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配合全县整体开发建设战略布局,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并通过高校与县域经济体的良性互动,产学研成果转移转化带动产业升级,服务地方经济结构优化转型,实现精准扶贫。三是坚持走“定制农业”+“定制旅游”之路,实现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充分抓住特有的花瑶人文环境与自然资源,打好花瑶品牌与高山生态、富硒、绿色有机的有利标签;构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农业产业格局,发展富硒大米、有机茶叶等特色产业,进而带动特色农产品、工艺品生产、销售和旅游服务发展,推进特色农业与少数民族地区特色风情旅游融合。四是深化现有孵化功能,加强富硒大米、有机茶种植配套服务,孵化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脱贫致富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进一步推动农民增产增收。加强对富硒大米、有机茶的技术营销服务支持,提升现有创业实体的自我发展能力,示范、带动其他特色经济向产业化发展,培育一批新的创客队伍,带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浙江大学:打好医疗扶贫攻坚战台江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台江县人民医院是全县唯一一所“二甲”综合性医院和爱婴医院。由于管理、设备和技术相对落后,医疗服务和硬件建设都比较薄弱,医院发展举步维艰、难上台阶,人心思走、队伍不稳。2016年4月23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与台江县人民政府签订帮扶协议,与台江县人民医院缔结为对口帮扶关系。浙医二院充分考虑台江分院发展需求,委派资深管理专家汪四花同志担任台江分院院长,轮流派出帮扶专家6批次共23名,涵盖15个专业。专家通过调研、访谈,认真梳理医院存在的问题,逐步形成设想、规划。首先,以制度建设为切入点,推动台江分院系统性改变。其次,导入国际医院管理的先进理念,紧紧围绕“患者安全”核心大刀阔斧地进行流程改进。再其次,全面开展“6S”活动,全院推进“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和安全”工作,推动制度与流程落地。最后,导入浙医二院的文化基因,倡导“患者和服务对象至上”服务理念。设备落后,是制约台江分院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2016年5月,浙江大学专项赞助台江分院2000万元经费,用于购置设备。2017年初,台江分院又购置了无创呼吸机、床旁DR、有创呼吸机等离子消毒剂机等公共应急设备。浙医二院还捐赠了价值40万元的名医远程会诊设备,将分院建成黔东南首个名医远程可视会诊中心……这些为分院提高医疗诊治水平、服务一方百姓,打下坚实基础。人才是推动医院发展的核心要素。2016年9月起,台江分院开始有计划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骨干医生先后派往浙医二院、贵阳骨科医院进修培训;40余名医院中层干部(科主任、护士长)、业务骨干被派往浙医二院进修学习。今年,还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分批再送60名医护人员到浙医二院学习进修最新技术以及管理理念。一年多来,台江分院共新开学科4个,包括妇科、泌尿外科、中医康复科以及黔东南地区首个先进的消化内镜中心,并积极创建心脏介入中心等部门,技术更新和学科开展,填补了台江县医疗发展多项空白。南京农业大学:“四位一体”促扶贫精准落地麻江县地处贵州省中部,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大门,县域平均海拔900米,全县以山地为主,丘陵、河谷及盆地占全县总面积的78.4%。县内无主导重工业及相关加工制造业。截至2016年末,全县还有贫困村33个,贫困人口2.45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6.54%。四年来,南京农业大学在对麻江县进行定点扶贫的过程中,始终将产业扶贫作为“龙头”,初步探索了“四位一体”扶贫开发模式,推动产业扶贫“精准”落地,助力麻江脱贫攻坚不断“超越”。一是强基固本,明确工作机制与保障举措,筑牢扶贫工作“底盘”。麻江县距离南京1600多公里,路途遥远,高校教学科研任务繁重,人员变动性大。要克服这些困难,开展持续长效的扶贫工作,必须有坚强的体制机制保障,做到制度先行,力保人、财、物、智到位。二是提挡升级,优化传统特色产业布局,拉动脱贫发展“引擎”。传统的特色产业不“特”,优势不明显,竞争力不强,出现大面积“缩水”和品质“跳水”,农民守着好产业却卖不出好价钱。针对这种现状,学校瞅准制约产业发展的“痛点”,通过系统的产业规划、先进技术再造等形式助力麻江传统特色产业提挡升级,重新拉动脱贫发展新“引擎”。三是品牌叠加,拓展新兴产业链增值增效,加足致富“马力”。“嗅出”根植于这片土地上的特色与优势,找出适合当地发展实际的“车头”项目,体现了产业扶贫的精准定位。学校突破思维禁锢,将高校的品牌优势和当地的人文特色品牌、资源禀赋相叠加,鼓励贫困群众参与示范,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做大做强延伸新兴产业链,为农民加足致富“马力”。四是双线共推,探索工作方法新载体,创新扶贫效果“驱动”。学校充分利用“移动互联+产业帮扶”服务理念,通过“线下建联盟、线上做服务”的双线共推服务模式,创新扶贫工作载体。在线下通过组建“示范农户联盟”,由专家直接向服务对象开展线下技术推广,在线上开发“南农易农”APP,提供在线指导。厦门大学:凝聚校友力量助推扶贫攻坚宁夏隆德县地处六盘山革命老区,属于“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自与隆德县建立定点扶贫结对关系以来,厦门大学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动员各方力量,注重发挥校友在定点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广泛凝聚扶贫攻坚强大合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依托校友企业,建立扶贫产业园。学校依托厦门大学2014级校友林小辉创立的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园,在此基础上建设“隆德县厦门大学康业扶贫产业园”,以合作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方式,积极推动厦门大学科技成果在园区转化,实现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向先进生产力转化。目前,该园区入驻企业30多家,解决就业3000多人。二是利用校友返校契机,开展经贸推介活动。厦门大学具有每年举办校庆的传统,众多校友在厦大校庆日返校。学校充分利用这一契机,积极向校友和社会各界推介隆德。2017年4月6日,厦门大学96周年校庆大会之后,学校举办了厦门大学—宁夏隆德县“对口帮扶暨经贸合作推介会”。多家校友企业与隆德县人民政府签署了十大项目建设协议,内容涉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生物医药、智慧园区建设、服装加工、电商平台等,会上达成意向投资金额46亿元。三是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隆德人”成为“厦大人”。一方面,学校积极面向隆德县农村考生宣传厦门大学“凤凰计划”(农村单独招生),对符合条件的考生确定招考资格,使他们成为厦大校友。另一方面,学校创造更多机会和更好条件,开展教育培训,让隆德县各界人士成为“厦大人”。四是开展慈善捐赠。学校面向校友介绍隆德县贫困情况,特别是一些困难家庭情况,积极组织有爱心的校友为隆德县捐款捐物。发动校友所在单位捐赠了价值近8万元的电子血压计150台,以及图书1000余册;推动校友“认领”隆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目前相关工作已在隆德县张树村开展,共有近40名学生被厦大校友等认领,帮扶经费20余万元;组织校友购买、收藏隆德县艺术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品,推动隆德县文化产业发展。中国药科大学:发展中药材种植实施产业扶贫中国药科大学定点帮扶的陕西省镇坪县,位于陕渝鄂三省(市)交界处,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适宜种植中药材的土地有40余万亩,是不可多得的中药宝库,但是由于药材种植方式粗放、科技含量低,市场占有率低,中药材收益差。中国药科大学抓住中药产业的发展机遇,推介镇坪优势资源,寻找有意向性企业在镇坪投资该领域。同时整合安康颗粒剂生产资源,重组安康地区中药材种植基地(包括玄参、黄连、绞股蓝GAP基地)、中药材提取生产线、中药饮片公司等当地资源,建成陕西唯一、辐射西北五省份的颗粒剂生产企业。一方面,学校立足眼前兼顾长远,开展人才智力帮扶。自2014年起,学校为陕西省每年增加本专科生招生指标20名,启动对镇坪县开展“农村专项”自主选拔计划,已录取10名镇坪籍贫困学生进入中国药科大学学习。组织专家教授到镇坪为党政干部、技术人员、药材种植户授课。资助镇坪县学生到学校继续教育学院学习,免除了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与镇坪县高中牵手实施学生素质提升“远志计划”,组织大学生暑期实践团队赴镇坪开展文艺下乡、中学生学涯规划辅导等活动。另一方面,狠抓科技扶贫,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一是确立药材产业为县域脱贫的主导产业。通过资源潜力、市场前景、群众参与度、效益对比等分析,帮扶镇坪县找准药材产业在县域产业体系中的定位。二是构建药材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学校主动承担《镇坪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编制任务,成立专业团队,全面开展镇坪道地中药材的品质分析、品种比选,明确产业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为高效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三是帮扶推动镇坪中药产业发展。在学校的帮助下,已停产8年的镇坪县制药厂恢复生产,技改扩建年产5000吨中药饮片加工生产线,改造生产厂房和临时仓储场所4000平方米,目前该企业已逐步走出了发展低谷。目前该项目已经在镇坪县设立企业,当地控股兼并企业已经完成技术改造,年内合同金额增加5000万元,带动脱贫农户150余户,给当地增加财税1500余万元。重庆大学:多举措实施“教育帮扶”为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定点扶贫滇西边境山区工作,重庆大学扩大扶贫范围,主动将西盟县也纳入了定点扶贫单位中。学校发挥教育资源优势,以“教育帮扶”为核心,采用远程教育、面授培训和跟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绿春县和西盟县开展了扎实有效的教育扶贫工作。一是网络教育学历,提升自身“造血”功能。重庆大学成立网络教育学院云南绿春和西盟校外学习中心,并设立了网教科,专门负责招生、教学、考务、学生管理及网络学习指导等工作。截至2017年5月,绿春县和西盟县累计招生达1059人,绿春县招生911人,西盟县招生148人。2013年下半年,绿春校外学习中心在全国所有校外学习中心考核中排名第一。二是党政干部培训,提升干部队伍能力。针对绿春县和西盟县党政干部实际需要,充分考虑绿春县和西盟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2013年8月,重庆大学制订了定点帮扶绿春县、西盟县党政干部培训五年计划,学校利用自身教育培训优势,通过“请进来”的培训模式,邀请绿春县和西盟县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和部分科级后备干部到重庆大学培训。三是小幼师资培训,提高基础教育水平。绿春县和西盟县地处偏远地区,基础教育的师资力量匮乏,针对两县教师的学历及教学能力偏低的实际情况,制订绿春县和西盟县小幼师资培训五年计划,免费为两县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训。四是“五彩石”志愿服务,关爱农民工子女。针对绿春县和西盟县基础教育薄弱的现状,重庆大学发动品学兼优的在校研究生,在校团委的领导下,组建成一支吃苦耐劳的研究生支教团,打造了以心理优化为主,关爱农民工子女的“五彩石”志愿服务项目。五是捐赠图书,促进文化教育建设。针对绿春县和西盟县图书资料缺乏的情况,学校协调重庆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发挥文化资源平台优势,积极帮助贫困地区加强文化教育建设,补充精神营养品。通过图书捐赠活动,为拓展两县人民群众的文化视野,满足其文化需求,推动“全民阅读”,促进文化建设,打好“扶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做出积极贡献。华南理工大学:“五位一体”推进乡村治理华南理工大学积极响应教育部和广东省定点扶贫工作部署,全力推进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孔美村(古村落)扶贫工作,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精心规划,学科专业团队精准设计、优秀驻村干部精确定点,逐步探索出“五位一体精准扶贫,协调推进乡村治理”的可行模式,重点以潮汕宗祠文化凝聚村民与乡贤,以社会工作助推扶贫与脱贫,努力把孔美村建设成“村美、家富、政通、人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是优化环境夯实脱贫基础。在孔美村的精准扶贫中,学校始终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在保持村庄原有自然环境基础上,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和人居卫生环境,提升村民生活环境、提振村民脱贫信心。二是保护宗祠文化,凝聚村民乡贤共同致富。学校结合潮汕人民情系故里的精神情操和深厚质朴的家国情怀,充分挖掘孔美村传统文化资源,以保护宗祠建筑为抓手,以故土情感维系为纽带,凝聚村民共同致富、汇聚乡贤建设家乡。三是教育斩断穷根,短期扶困长期送教固本。学校首先摸清重点贫困户,开展短期精准到户扶困,通过教育培训提升教育水平,改变贫困代际传递。其次,深入开展贫困摸查,精准识别贫困现状。再其次,加强基础义务教育,夯实教育斩断穷根。最后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落实村民就地就业。四是产业提升脱贫,开发产业搭建增值平台。扶贫过程中学校将孔美村自然生态、经济生产、居住生活三个部分系统结合,将产业扶贫方针定为:适度发展种植业,升级传统糖饼产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五是社工介入扶困,服务幼老做好脱贫攻坚。学校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坚决落实三部委的《关于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精神,组织专业社工驻村开展扶贫工作,以贫困户脱贫能力建设、关爱留守儿童和关注特困群体为抓手,培养村民关怀互济美德,建立乡村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实现孔美村“人、文、地、产、景”全面升级,达成村民脱贫致富目标。中国农业大学:“三精准”助力产业发展按照教育部滇西定点扶贫工作的整体安排,中国农业大学于2013年定点扶贫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学校依“镇康之所需、农大之所能”,以“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三精准)为原则,协调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并依托“教授工作站”“科技小院”“教授服务团”等平台,做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挂职干部选派、公益捐赠等工作,以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为目标,点对点、实打实地做好定点扶贫工作,被当地称为“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一是学校高度重视,精准施策。首先,制定完善定点扶贫方案。制定《中国农业大学定点扶贫工作实施方案(2013—2020年)》,从推动教育扶贫、人才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信息扶贫及学科扶贫六方面提出明确规划和可操作性实施办法。其次,组织开展脱贫攻坚理论研究。支持引导学校相关专业教师进行脱贫攻坚政策理论研究,鼓励教师多下基层调研,为国家脱贫攻坚政策建言献策。二是双方互访交流,精准推进。重视领导、专家的交流互访,加深双方了解,让学校及时掌握镇康县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与需求,更是将确定的好政策、好项目进行研讨,精准推进政策落地与项目实施。双方领导、校内外专家累计互访交流20余次、100余人次,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出谋划策。三是依托建设平台,精准落地。为推动定点扶贫工作,让学校定点扶贫工作有抓手,学校先后在镇康县成立“教授工作站”“教授服务团”“科技小院”等平台,以调动相关专家、整合科技资源,产学研共同发力,实现了“职责精准、需求精准、供给精准”,形成了“教授到乡村,学生住乡村”的局面,将定点扶贫政策项目精准落地。四是激发内生动力,成效显著。依托“教授工作站”“教授服务团”“科技小院”等平台,开展实用适用农业技术示范推广、新品种引进,培育镇康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学校人才、智力与教育优势,开展针对小学、中学、领导干部的教育与培训;协调相关资源,鼓励学校师生心系边疆,情系镇康,积极组织公益捐赠,发动校友及相关企业资源到镇康投资。上海交通大学:科技拓宽扶贫致富路云南省洱源县资源丰富,有丰富的特色优质农产品,素有“梅果之乡”“乳牛之乡”等美誉,然而,有资源、缺技术、与市场对接不畅,简单初级产品难以变为群众的收入。上海交通大学针对当地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发挥自身的科技优势、智力优势和人才优势,设立“恒基金”科技专项帮扶基金,聚焦重点特色产业发展,精准对接对口地区资源禀赋和国内外市场需求,探索出了一条经验可复制、内容接地气的产业扶贫之路。一是破难题,让企业从“被动淘汰”走向“主动出击”。在缺技术、缺设备、缺资金的情况下,建立一个符合国家标准的实验室,是洱源县邓川锦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多年来无解的难题。上海交大挂职干部、农业与生物学院研究员袁聪俐积极发挥自己专业所长,从实验室规划、仪器购买、专技人员培训、检测流程SOP制定等方面全面支持,帮助企业建立自己的检测实验室,且全部必检指标符合国家标准。二是巧设计,让农户从“丰收即贱卖”到“增产又增收”。在对洱源县气象条件、土壤、前期试种栽培表现的综合技术分析基础上,结合自己在高附加值的经济果林领域的研究成果,农业与生物学院教授张才喜精巧地设计出一个高效益、低污染、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车厘子错季种植,并绘制出了洱源车厘子的“上市窗口”,恰好避开了我国北方主产区与国外主产国的上市期,具有极佳的产业效益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三是换思路,让产业从“穷业”升级到“富业”。废弃的公牛可以用于制造新型尖端药物、泡一泡就喝的青梅酒可以发酵成“大健康”产业的新品,这些“跳跃式思维”让洱源县的产业发展找到了转型升级的方向。袁聪俐带领团队启动“小牛肺表面活性剂”的研发项目,从一只小公牛肺中提炼的肺表面活性剂,制成6支针剂,是医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关键药,“变废为宝”的全新产业已经显现。四是拓市场,让产品从“国内”走向“国际”。农生学院副教授邓云改善和优化黑蒜发酵工艺,使黑蒜的水分、脂肪等比白蒜有显著的降低,而蛋白质、糖分、维生素等则为大蒜的2倍以上,氨酸的含量比鲜大蒜增加了5—6倍。让大理的黑蒜逐渐走俏欧美和日韩市场,售价也增加了9倍。华中科技大学:构建“三个三”健康扶贫体系临沧市临翔区位于云南省西南边陲,长期以来集边、山、少、穷为一体,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截至2015年底,该区仍有农村贫困人口25098人,其中因病致贫人口3047人。华中科技大学针对当地医疗资源匮乏、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普遍的状况,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资源整合,精准施策,着力造血,系统设计了标本兼治、防治并举的“三个三”模式:组织公共卫生学院、协和医院、社区医院三家单位参与,着力“疾病预防、医疗救治、健康管理”三个方面,构建“区、乡、村”三级联动的健康保障服务体系。一是整合优质资源发挥联动效应,构建“三个三”健康扶贫体系。结合临翔区需求,学校做出总体部署和顶层设计:在“以健康为中心,以预防为重点,建立全民健康保障体系”的大健康观引导下,从疾病防控与预测预警、卫生资源配置与使用、健康管理等方面入手,帮助临翔区推进疾病防控、医学人才培养、基层公共卫生水平及居民健康保健能力等,筑牢健康扶贫三级体系。通过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华中科技大学校医院三家单位分别发挥自身在公共卫生疾病预防、重症诊治、健康保健等三方面的优势,针对临翔当地的区级医疗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三级单位,提供疾病预防、疾病诊治、健康保障三方面的帮扶,通过三级联动,在当地构建“三个三”健康扶贫模式。二是筑牢三级健康体系,防治结合全面“造血”。首先要未治病先防病,聚焦帮扶精准。通过摸排大数据,锁定因病致贫元凶,同时建立工作站,提高本土疾病监测水平。其次,提高诊疗水平,致力基层“造血”。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在技术援助、人才培养、科研项目扶植等多方面,对临翔区进行智力、技术帮扶,通过全方位“造血”,将先进的医疗技术留在当地,全方位“造血”,力争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专家团队。三是倡导健康管理,构建长效机制。基于长效考量,健康管理是阻断因病致贫的长效机制。通过健康管理及相关服务,改善贫困人群的健康状况,降低疾病发生概率或严重程度,从而降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概率,最终实现健康脱贫。为此,基层医院发展健康管理,才是预防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根本之道。《中国教育报》2017年10月17日第8版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主页建议意见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 站点建设与维护: 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