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施20年 教育部出台退出机制。今年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施20周年。近日,教育部公布《“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管理办法》,2011年印发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施办法》同时废止。据了解,新的管理办法提出建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退出机制,强制退出的学者不得再申报各类人才计划和荣誉称号。《管理办法》提出,建立长江学者退出机制,依据不同情形分别处理。因个人原因无法完成聘任合同,本人提出退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可以主动退出。存在违反师德师风、学术道德规范,情节严重的;弄虚作假骗取入选资格等情形,将强制退出。根据《管理方法》,解约退出的,自退出之日起2年内不得再申报国家、各部委高层次人才计划和荣誉称号;强制退出的,不得再申报各类人才计划和荣誉称号。高校若存在违规引进人才,片面依赖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抢挖人才,产生恶劣社会影响的等情形,教育部将对高校进行通报批评,情况严重的停止下一年度推荐资格。 (摘编自人民网)人社部启动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活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9月24日启动第六届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秋季专场活动。本次以“城市联动,精准服务”为主题,历时两个月,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计235个地市级以上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参加。活动主要有4项内容:一是举办网络招聘大会,依托中国国家人才网“高校毕业生精准招聘平台”,为全国用人单位和求职毕业生提供纯公益、一体化、精准化的对接服务;二是在部分高校比较集中、毕业生数量较多、跨区域就业需求较大的城市举办综合性及行业性跨区域巡回招聘会;三是各参会省区市在当地举办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四是配套开展多种形式的政策宣传和就业创业服务活动。今年秋季活动的招聘岗位涉及制造业、互联网、人工智能、贸易、网络游戏、计算机、通信、媒体/出版/文化传播等诸多行业,各地将举办不少于600场现场招聘会。(摘编自《经济日报》)陈宝生: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开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9月10日至11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大会,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的大背景下,党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提出教育系统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大会要求,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努力开创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加强思想理论武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坚持把改革作为根本动力,以改革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毫不动摇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摘编自《光明日报》)2025年数字经济将成吸纳就业重要渠道。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9部门26日发文表示,未来将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稳定并扩大就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就业提质扩面互促共进。计划到2025年,国民数字素养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数字人才规模稳步扩大,数字经济领域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据了解,未来将着力发展壮大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产业,鼓励数据资源高效利用、开放共享,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推动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加大融资支持力度,支持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投资数字经济领域。(摘编自《经济参考报》)清华成立中国经学研究院 香港爱国企业家捐资。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9月19日在京揭牌成立,300多位海内外学者和来宾参加了成立大会。该院为校级科研单位,也是内地高校首家经学研究院。今年6月,香港爱国企业家冯燊均先生及夫人鲍俊萍女士捐赠1.5亿人民币,创立大成国学基金。在基金提供的3000万元人民币基础上,清华大学设立经学研究院、大成奖学金与奖教金。香港中文大学国学中心主任邓立光表示,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经学重新成为一个独立学科门类,必将对恢复中国自己的经、史、子、集学术体例起到示范效应。(摘编自新华社)大学校长齐聚中国科大:共话教育创新 擘画发展愿景。9月20日,教育创新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行。本次论坛以“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为主题,来自中国科大、北京大学、武汉大学、香港大学、清华大学(新竹)、日本东京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等大学的40余位中外大学校长和专家学者参与交流。(摘编自科学网)清华大学成立大数据研究中心。清华大学9月26日成立大数据研究中心。清华大学软件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家广出任大数据研究中心首任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迈克尔·欧文·乔丹任该中心首届学术委员会主任。据介绍,该中心将以大数据应用为牵引,围绕大数据基础理论、核心技术与系统、关键领域应用三个层面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转化;突破制度藩篱,创新合作协同机制,深度实施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融合;打造顶尖的大数据团队,突破一批关键理论和技术,培养一批领军科学家。据悉,该中心汇聚清华软件学院、计算机系、经济管理学院、化工系、电子系、电机系、环境系、汽车系、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等优势团队,依托大数据系统软件国家工程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摘编自中国新闻网)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哈工大研究生教育工作布置会召开。9月14日,哈工大2018年秋季学期研究生教育工作布置会举行。副校长丁雪梅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5点要求:一是按照国家要求,全力做好工程专业学位调整工作;二是构建本研一体化教学体系,改善教学实验条件,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以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建设为抓手大力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三是加强研究生思政与德育工作;四是加强信息化管理,推进本研一体化教学管理体系建设;五是各院系要深入挖掘研究生教育的特色与亮点,重点培育研究生教育研究优秀项目,不断提升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水平。(摘编自哈工大新闻网)香港与内地签署创科合作纲领性文件及联合资助研发协议。香港特区政府与国家科学技术部9月20日在香港签订《内地与香港关于加强创新科技合作的安排》和《科学技术部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创新及科技局关于开展联合资助研发项目的协议》。据介绍,《安排》和其附件将作为未来数年内地与香港共同推动各项创新科技合作的行动指南和纲领,主要在六个范畴中推动两地加强合作,包括科研、平台与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成果转移转化及培育创科产业、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营造创科氛围。(摘编自新华网)泰晤士2019年世界大学排名发布。9月26日,泰晤士高等教育2019世界大学排名出炉,牛津大学连续第三年位居榜首。中国大陆有72所高校入围,其中清华大学排名22位,居亚洲高校之首。从整体的高校分布来看,美国仍然是排行榜上入围高校数量最多的国家,入围高校数量从157所增加到172所。中国大陆是亚洲高校中,入围数量最多的国家,从去年的63所高校增加到今年的72所高校,其中,有7所高校入围了前200名。值得一提的是,南方科技大学首次上榜,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八。(摘编自《新京报》)中国机构领跑“自然指数2018上升之星”榜单。据最新发布的英国《自然》增刊“自然指数2018上升之星”,中国表现优异,全球100家指数表现上升最快的机构中有51家来自中国。本期增刊展示了过去3年来高质量科研产出增长最显著的国家和机构,所采用的衡量工具是追踪全球8000多家机构科研产出情况的自然指数。在全球10强中,中国机构的主导地位显著。除排名第七的印度理工学院外,其余9家机构都来自中国: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南大学。据增刊统计,指数增长最多的6个国家包括中国、奥地利、挪威、捷克、巴西和伊朗。过去3年,伊朗表现突出,高质量研究产出的增幅超过30%。中国也增长近23%,目前中国的科研产出已接近全球领先者美国的一半。(摘编自新华网)2018引文桂冠奖公布 17人入诺奖预测名单。科睿唯安9月20日宣布了其2018年度“ 引文桂冠奖”得主,17位来自美国、欧盟和亚洲的科研精英入选。迄今为止,已经有46位“引文桂冠奖”得主获得诺贝尔奖,其中27位在荣获“引文桂冠奖”之后的两年内即斩获诺奖。那些获得极高引用次数的论文(事实上,被引用频次达2000次或以上是极为少见的)的作者通常都是国家科学院成员,在大学或其它研究机构担任高级职务,或者在自身的研究领域荣获了多项国际殊荣。虽然同行评议仍是评定卓越研究的首要方法,但被引记录通常能够为同行评议提供重要的补充。(摘编自科睿唯安)荷兰:法院延缓有关高校英语授课的裁决。近年来,世界各地的大学越来越倾向于以国际化的名义进行英语教学,这一现象在荷兰尤为明显。目前,为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荷兰有74%的硕士学位和23%的学士学位课程采用全英文教学。但是随着英语教学项目的不断扩展,荷兰本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质量将受到威胁,荷兰语作为学术交流、知识传播的媒介作用也将受到影响。因此,最近的一项诉讼意图呼吁对荷兰语的保护,诉讼的核心是1991年通过的《高等教育法》第7.2项条款,该条款规定除部分特殊情况外,荷兰大学的教学和考试必须以荷兰语进行。今年5月,荷兰大学协会发布联合文件,同意对英语授课课程设限以控制国际学生数量,从而保障荷兰学生的高等教育权益。(摘编自《国外研究生教育动态》)新西兰实施国际教育新战略。近日,新西兰教育部部长克里斯·希普金斯在新西兰国际教育会议中宣布施行《国际教育战略2018—2030》。新发布的政策有利于支持优质教育发展,并为具备新西兰所需技能和资格的人提供留在新西兰工作的途径。据悉,《国际教育战略2018—2030》旨在打造能够促进新西兰国际教育蓬勃发展的有利环境,并为促进新西兰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更多价值。该战略的制定基于新西兰优秀的教育体系,致力于为国际学生输送优质教育资源,并为本国学生和教育机构提供全球性机遇。(摘编自《中国教育报》)编者 | 姜洁,同济大学发展规划研究中心政策研究专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