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恰逢我国第一所国立大学成立120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回望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一年来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同样波澜壮阔。从习近平总书记“5·2讲话”到全国教育大会,从推进“双一流”建设到实行部省合建,从新时代本科教育改革到布局自主创新、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号角从未像今天这样急促。作为教育专业媒体,这一年我们始终以崇敬之心,密切关注着高等教育领域的每一项改革和发展。梳理这一年《中国教育报》的相关报道,我们评出2018中国高等教育十大关键词,也是对所有改革者和劳动者的致敬。关键词1“5·2讲话”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也是党的十九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专门、系统地就高等教育发表重要讲话。“5·2讲话”强调了四个“重大论断”: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5·2讲话”提出了四项主要内容:明确提出教育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提出“两个重要标准”,就是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明确提出抓好“三项基础性工作”,就是要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在再次强调“四有好老师”殷切期望的基础上,对青年学生明确提出“四点希望”,就是要爱国、励志、求真、力行。这个“一二三四”是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进一步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5·2讲话”,同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政会上的讲话、2017年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的讲话,以及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一脉相承的有机整体。对高等教育工作的要求更加明确具体,既有宏观阐述,又有中观要求;既有思想政治规范,又有全面业务要求;既有思想理念,又有标准方法。先进思想引领伟大事业,面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迫切需求,面对时代变革、未来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面对知识获取和传授方式的革命性变化,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发展实际,全面落实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和根本标准,高扬起人才培养的主旋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关键词2全国教育大会2018年9月10日,适逢第34个教师节,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顺利召开,为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这次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把教育提到了“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高度,用“九个坚持”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会议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高等教育要始终把正确解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在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六个方面”下功夫。新时代培养的人才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缺一不可。自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弘扬劳动精神、重视劳动教育的多种举措,已经在全国各地、多所学校开展。如电子科技大学光电学院开设了种植课程;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设立“勤劳奖学金”,奖励在热爱劳动、自强自立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此次大会对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早在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回信,并就做好美育工作提出殷切期望。该校把学习全国教育大会会议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老教授回信精神结合起来,在教育教学中融入美育,在艺术创作中突出美育,在服务社会中彰显美育,在文化传承中发展美育。全国教育大会标志着中国教育进入了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高等教育要牢牢抓住这次教育大会的历史新机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工作,强化责任担当,着力攻坚克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高校担当”。关键词3思政课大练兵今年4月,一场思政课教师全员大练兵热潮在陕西高校紧锣密鼓展开。各高校纷纷成立活动领导小组,思政课教师互相听课、跨专业跨学院听课,开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的教学研讨、集体备课活动和全员展示观摩。2018年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试点工作不断推进,在探索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涌现出一批典型教师、典型课程和典型案例。这一年,上海各高校的思政教育形式,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勃发,呈现出“集团作战”的特征。“红”课难求。一些高校设立的思政选修课,开放选课之时,一两百个名额在短短数秒内就被一抢而空。大学思政讲座常缺乏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学生往往“理解”却未必“接受”,难以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中国药科大学创新思政教育形式,利用音乐教育方式让思政教育流入每个学生心间,通过艺术创新,让理工科学生感受到浓郁的人文氛围,努力培养既能站实验台、也能上音乐台,既能研制济世良药造福于民、也能通晓高雅艺术陶冶心灵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高校思政课堂主阵地既包括思政课堂也包括专业课堂。在武汉大学,专业课上出了浓浓的“思政味”。除此之外,辅导员的队伍建设也是本报关注的重点,作为奋战在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线工作者,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政工作的主力军。本报推出曲建武、徐川、李卫东等最具代表性的高校辅导员,通过他们的典型故事、案例,记录辅导员工作中的真情实感和点滴思考,探讨思政教育工作的心得经验。2018年,高校思政工作气象、思政课气象为之一新,思政课的生态发生了变化。高校思政课有了全新“打开方式”,让众多“低头族”抬起了头,逐渐从学生冷漠变成学生喜爱的一门课。今年高校思政课,正在经历一场华丽蜕变,成为当之无愧、名副其实的“高校第一课”。关键词4推进“双一流”2018年,河南省投入“双一流”建设专项资金7.7亿元,把“双一流”建设列为省委、省政府十大民生实事,逐月督促进展情况。跨入2018年,国内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如火如荼。“双一流”的蓝图绘就,我们怎样奋力新作为?政策制度“保驾护航”。2018年,各地纷纷谋篇布局,争先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建设方案。4月,上海发布了《关于本市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意见》;5月,教育部与湖北省签订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协议……8月28日,国家层面的高校“双一流”建设行动指南,在千呼万唤中正式出炉。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当前高校落实“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提出具体指导。“双一流”建设需要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发展生态。4月,备受瞩目的西湖大学正式获教育部批准设立,填补了我国在创建世界一流新型研究型高校方面的空白。“双一流”建设不仅要“仰望星空”,还要“低头拉车”。瞄准地方需求、融入行业发展成为不少高校发力的重点。北京工业大学紧贴“北京需求”建设一流学科,提出重点建设“现代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一流学科群。在“双一流”建设中,地方高校如何落子?广西大学近两年来,精减调整了16个硕士点和32个本科专业,减少了6个二级学院建制。他们的目标是10年后成为一所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已经进入全面落实阶段。鼓点正急,百舸争流,我们奋楫争先。关键词5以本为本2018年1月,武汉大学一门由6名院士、4名教授共同讲授的本科基础课引起广泛而持续的关注。这门不点名、不签到的导论课被称为“最奢侈的基础课”。改革与探索走向了全国,走向了战略规划。这一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在四川召开,全面部署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国本科高校在校生、毕业生中,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是8∶1,大学为社会提供的毕业生中87%是本科生。“以本为本”彰显了大学之道的时代内涵。“新时代高教40条”的提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实施,一套“8个一”的“组合拳”掀起了学界关注大学教学的教学学术运动。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高校人才培养与教学质量下滑一度成为高教领域内涵发展的难题。问题怎么破?质量为王、标准先行。这一年,我国首个《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颁布,高校“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建设有了政策依据和理论指导。这一年,教育部新一届教指委成立,将抓好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落地生根,指导高校抓好教学秩序大整顿。这一年,国务院学位办公布了2017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此次审核改变了过去以分配数量指标为主的方式,更加突出质量导向,促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质量不仅要谋加法,也要做减法。这一年,高校进行着“强体瘦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宣布两年内“砍掉”11个本科专业,占学校现有53个专业的20%左右。与此同时,浙江鼓励高校增设急需专业、严控增设限制类专业,高等教育向着“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