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至26日,由重庆大学主办的、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汇聚一流青年人才的 “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论坛”在该校虎溪校区举行。来自美国、英国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170余位优秀青年学者, 齐聚重庆,交流学术,共谋发展。主办方开出最高年薪120万元的优厚待遇,邀请全球优秀青年学者和行业尖端人才加入自己的师资队伍。今年9月,重庆大学进入教育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 世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的高校名单,成为全国建设 “双一流”A类高校的36所高校之一。人才,无疑是建设“双一流”高校的核心。为此,重庆大学求贤若渴。从 2013 年起,学校每年人才引进方面的预算经费高达1个亿,并且上不封顶。他们还经过大半年的筹备,举办了此次“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论坛”,旨在为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并相互建立广泛的联系与合作,促进更多的优秀青年人才加入重庆大学 “双一流”建设的事业中来。论坛设立了主论坛和21个分论坛。在为期两天的时 间里,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19个国家和地 区的170余位优秀青年学者(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学者占 比87%,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的学者占比83%),齐聚重庆大学,“论剑”山城。他们在纳米复合材料、精准医疗、量子力学、水环境、清洁能源等多个前沿科学领域,开展了相关研究的切磋和思考。“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论坛是重庆大学引智计划的一部分,也展示了重庆大学引进人才的决心。”重庆大学相关 负责人介绍,目前重庆市正在实施“八项战略行动计划”, 其中以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以及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行动计划,都体现出对创新的重视和对人才的渴求。重庆大学作为位于中西部的重点高校,更是要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整合资源,发挥平台集聚优势,引进和培养大批高精尖人才,打造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让 良 禽 择 木 而 栖——《重庆日报》记者专访重庆大学副校长王时龙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的创新团队。 在进入教育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校名单后,重庆大学对人才建设有怎样的规划和打算?11月25日,重庆大学举办“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论坛,其背后有着怎样的 考量?在人才引进方面,重庆大学又有哪些优惠政策?重庆日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重庆大学副校长王时龙教授。 重庆日报:人才无疑是打造“双一流”的首要因素,请问重庆大学在人才建设方面有哪些规划? 王时龙:重庆大学在 1929 年建校,有88年的建校历史,先后入选国家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今年又被教育部列为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可以说,把重庆大学建设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历代重大人的夙愿,也是这代重大人巨大的时代责任。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必须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鼎力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分阶段、分步骤开展“双一流”建设,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首先是高质量扩大师资队伍规模。重庆大学现设有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理学部、工程学部、建筑学部、信息学部,共35个学院,有本科专业97个,在校学生47000余人(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2万余人),专任教师2600余名。按照16∶1这一较优的师生比来算,目前重庆大学的专任教师数量还不够。因此从 2017年起,学校将逐年扩大师资规模,考虑退休教师数量,未来3年每年会引进约200名教师,力争在2020年达到3000名专任教师的规模,在总量上适应学校发展需求。重庆日报:在保障数量的基础上,重庆大学对高层次人才引进有何计划?王时龙:对。重庆大学的人才结构将呈金字塔形。我们将合理调整师资队伍结构,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力争到2020年,全校高层次人才数量大幅增加,学校师资队伍的年龄、学历、学缘、国际化和学术竞争力等方面都有大幅度改善。结合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以及国际前沿、国家和 地方发展需求和自身优势特色,重庆大学凝练出“智慧能 源”“先进制造”“新型城镇化”三大学科群,作为打造世界一流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围绕“重点建设”学科,学校将针对海内外院士,入选 “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中组部千人计划”等学术领军人才,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组部青年千人 计划”“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简称“四青”)等优秀青年人才,或具备与以上三个层次相当的学术水平的人才,重点开展引智工作。重庆日报:据了解,重庆大学给高端人才开出的条件很优厚?王时龙:学校对院士、高层次人才、学科带头人等,确实都有相对优厚的待遇。比如院士的年薪为120万元,进入“长江学者”“杰青”“千人计划”等学者的年薪为80万元,其它优秀青年人才的年薪也是数十万,并提供安家费和科研经费,可购人才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大学“不拘一格降人才。”比如即使没有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称号的才俊,只要提交的材料让学校认为你具有长江学者的水平,我们就配套相应的待遇;即使没有获得教授的职称,学校认为你具有教授的水平,我们也提供相应的待遇!重庆大学求贤若渴。从2013年起,学校每年人才引进方面的预算经费高达1个亿,并且上不封顶。但我们每年都没用完,因为优秀的人才很难觅。尤其院士这样的顶 尖人才,也很难引进。因此引进人才和培育人才要相结合,要选择优秀的苗 子自己培育。所以,举办此次“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论坛”,意在吸引更多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汇聚,让他们了解重庆,通过学术交流,建立起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合作的渠道。如果有意向来重庆大学工作的优秀青年学者,我们非常欢迎,并将以此为基础推进人才的精准引进和培育。重庆日报:对于人才来说,待遇也许不是最重要的。重庆大学还有哪些吸引凤凰前来的因素?王时龙:你说的很对,待遇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发展的平台。一直以来,重庆大学以机电、能源、材料、信息、生物、建筑等优势学科而著称。其中建筑学、电气工程、土木工程等10个一级学科排名全国前10;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临床医学等5个学科进入世界ESI排名前 1%,前不久,工程学科还进入ESI排名前1‰,非常不容易。因此,重庆大学拥有很好的学科优势基础和学术平台。作为中国西部唯一直辖市和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重庆,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交汇点,近年来重庆GDP增速一直位居全国前列,各类创新行业快速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的升级转型,也推动着重庆对创新创业人才强劲的需求。“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这是重庆大学办学的宗旨。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重庆大学致力于培育造就人才,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需要更多的青年才俊加入。近年来重庆大学已实施了百人计划、后备拔尖人才计划等,吸引了一批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的加盟。我本人就是湖南人,但在重庆已经工作了多年,我热爱这里的山山水水以及我的事业。像我这样从外地来重庆安家落户的, 在重庆大学还有很多,比如物理学院的周小元、材料与工程学院的唐文新、土木工程学院的丁选明……他们都在重庆大学事业有成,家庭幸福。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来吧!来自海内外优秀的青年学者们,重庆大学将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和海纳百川的心态,欢迎你们的加入!优 秀 青 年 学 者 谈 重 庆王正锦 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我是重庆巫溪人,在西安交通大学读了本、硕、博后,目前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后。我从事的研究方向是固体力学和软材料,主要研究身体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关系,研究成果可应用于物联网和移动医疗健康领域,相关材料还可以运用到页岩油、页岩气的开发,在重庆很有发展前景。重庆是我的家乡,虽然身在国外,但我常常关注家乡的发展。在成为直辖市后,重庆的发展日新月异,我的研究领域与重庆的战略新兴产业很契合,重庆有很多优惠政策和良好的科研条件,我很乐意回到家乡工作。孔凡涛 法国科学研究中心博士后我是山东人,从事的研究方向是海洋微生物的绿色清洁能源研究,清洁能源是国家很重视的战略研究方向。海藻被称为第三代生物能源燃料,其不仅可做清洁能源,还可制作化妆品、保健类药物、餐具等。我的本科和硕士在哈尔滨就读,博士在日本攻读,现在是法国科学研究中心博士后。此前我跟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的团队有联系,他们也在运用海藻进行 城市污水处理和研发生物能源等,他们很希望借鉴国际新经验,所以期待我的加入。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论坛举办这两天,我参观了重庆大学的实验室平台、图书馆等地方,对重庆大学更为了解。我也很喜欢重庆,我觉得这是一座很包容的城市,很国际化,我觉得来这里工作大有可为。周谊航 香港养和医院医学物理研究部主任我是重庆沙坪坝人,在重庆大学通信工程学院读了本科后,去美国读了硕士和博士,目前从事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研究。在重庆大学求学期间,母校教会我要做一个有追求、有抱负的人,并且在学术上要有诚信。重庆大学刚刚挂 牌、新建了几所附属医院,今后在医学方面的研究力度会更大,核磁共振成像也有很多领域值得深入研究。我在海外和香港学习、工作多年,非常乐意有机会回母校工作。李杨 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我是东北人,2012年通过“青年百人计划”来到重大,那时我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读博士。记得那一天是有重庆大学的教授来开海外招聘会,我们几个中国留学生就约着一起去蹭饭。正是这顿饭,结下了我与重大的不解之缘,我成为重庆大学实行“青年百人计划”后率先来校的一员。重庆大学为“青年百人计划”引进的人才提供200万元的科研基金和20万元的安家费,这在全国支持力度都是比较大的。到重庆大学以后,学校为我的科研提供了极大的帮助。5年多来,团队以实现高效苯环多官能化的新途径为核心,合成了抗卵巢癌特效药、消炎镇痛药卡洛芬等药品,我的独立研究成果已有3篇发表在化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可以说,我在重庆大学一步步地实现着自己的科研理想。原文链接:http://epaper.cqrb.cn/html/cqrb/2017-11/27/006/cqrb20171127006.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