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东南大学与南京市校地融合对接项目签约活动在南京市机关礼堂二楼会议室举行。江苏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敬华,市领导李世贵、罗群、杨学鹏、蒋跃建及相关单位负责人,东南大学校长张广军、常务副校长王保平、副校长吴刚,相关院系、职能部门和科研单位负责人出席活动。在张敬华书记和张广军校长等领导的见证下,13个分别落户江宁区、江北新区和玄武区的“两落地一融合”项目协议在活动中正式签署。座谈会上,吴刚副校长首先汇报了东南大学与南京市近期校地合作情况,介绍了推进的重点签约项目进展情况和后期推进计划。南京市委常委、江宁区委书记李世贵,玄武区委书记徐曙海分别围绕与东大推进“两落地一融合”工作发言,东南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智能网联交通联合研究院曲栩博士也作为签约项目代表发言。张广军校长在讲话中向南京市委市政府和各区委区政府长期以来给予东南大学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他对南京市举全市之力做大创新文章并围绕创新名城建设做出的一系列战略性、精准性、引领性的举措和行动给予高度评价,并表达了更加坚定积极投身“两落地一融合”战略和创新名城建设的决心和信心。张校长指出,希望与南京市携手走出一条“高端、引领、特色、务实”的融合发展之路,共同做到顶天立地、融合共赢。其中,“顶天”就是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以更大手笔、更大格局在国家级、国际化的层次上瞄准前沿、超前布局,以紫金山实验室为重点,继续助力南京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同搭建一流人才高地和科技创新高峰;“立地”就是要推动每个合作项目的落实落地,通过创新制度固化合作模式,强化责任落实机制、工作推进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确保事事有人抓、件件有着落,同时要精准施策,激发并释放创新活力。张校长还就“双一流”建设和民生保障等方面向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期盼,并表示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务实的行动落实南京“两落地一融合”战略,协同推进创新名城和“双一流”建设,共同奏响新时代创新发展、融合发展、共赢发展的主旋律,为加快南京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东大智慧、作出东大贡献。张敬华书记在讲话中代表市委市政府向东大积极支持参与南京创新名城建设表示感谢。他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强调科技创新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南京建设创新名城,东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全面贯彻总书记“三个面向”的要求,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校地合作的重点,把握科技前沿、面向实体经济、体现双方需求,以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为突破口,既让南京的创新需求有效走进去,又让东大的创新成果加快走出来,有效实现供需对接、推动校地融合发展。张敬华书记强调,校地融合发展项目的签约,仅仅是一个开始,推动项目落地见效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双方要建立高效管用的工作机制,相关板块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有关方面要主动做好跟踪服务,确保项目持续推进、早出成果。要进一步加大市委1号文件的宣讲力度,送政策进校园,真正让高校师生知晓政策、用好用足政策。要继续深化校地合作,挖掘潜在项目,培育新的项目,做到梯次建设、滚动发展、常态推进。要不断提升校地融合发展水平,南京大力支持东大“双一流”建设、高端人才引进和毕业生在宁创业就业,东大深度参与南京综合性科学中心、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和“两落地一融合”工作,真正形成名城滋养名校、名校支撑名城的良好局面。据悉,自今年1月11日张敬华书记一行到东南大学考察调研并进行工作会商以来,学校围绕张敬华书记提出的要求和东南大学校地融合发展新格局,左惟书记、张广军校长、王保平常务副校长、黄大卫副校长、吴刚副校长等校领导多次到江宁区、江北新区和玄武区进行洽谈磋商,在各区领导支持和关心下,市校双方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不断深化,取得了阶段性良好成效,分别与江宁区、江北新区和玄武区达成了13个重大重点推进项目协议。此次签约的13个项目,包括落户江宁区的环东南大学知识创新圈核心圈层、人工智能研究院、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双创基地、量子通信与测量新型研发机构、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东南大学—雷恩研究生学院项目;落户江北新区的生物医学大数据新型研发机构、智慧城市研究院、未来地下空间研究院、健康建筑研究院、智能网联交通研究院、南京低功耗设计技术研究院;落户玄武区的东南大学玄武设计产业园,标志着南京与东南大学的创新发展、融合发展、共赢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文:肖轩 图:杭添)(责任编辑:丛婕 审核:宋业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