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动态

北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大讲堂”第二讲举行

发布时间:2018-11-08 供稿部门:北京大学-新闻纵横 浏览量:

2018年11月6日下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大讲堂”第二讲举行。教育部经济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资本论》教学与研究中心主任邱海平教授作为演讲嘉宾,以“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考”为题,为经济学院及其他院系百多位师生作学术报告。讲座由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心(筹)负责人方敏教授主持。邱海平首先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治经济学的若干重要论述,围绕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分别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否成立、是否必要、是否可行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定位和属性等问题作了全面的阐述和深入的分析。邱海平从理论演进的角度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否成立的问题。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率先学习了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进一步向苏联学习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中国又较多地引进、借鉴、学习了当代西方经济学。在向外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从来没有忘记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来解决问题,一路走来,创造了人类史上的发展奇迹。然而,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求创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经济学理论。邱海平还从经济学的社会性、历史性和国别性以及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辩证视角,澄清了西方经济学普世化的观点。他援引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论述,论证了作为客观上总是代表一定阶级利益或者社会集团利益的学说,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都属于有别于个人意识的社会意识形式,不能完全摆脱和超越“价值中立”,具有深刻的社会性、历史性和国别性。当然,这并不等于否认具有一般性的经济理论和规律存在,但是理论最重要的任务是在一般规律之上认识事物的特殊性。邱海平强调,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全面正确科学地认识当代西方经济学,既要坚持对其提供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工具充分借鉴,又不能忽视其本质上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邱海平指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否必要、是否可行,根本上说取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和理论成熟的程度。有一种观点认为,相对于西方国家发展资本主义五六百年的实践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周期短,基础薄弱,无法支撑提出新的理论。对此,邱海平认为,任何理论的形成与产生、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还在发展中,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也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不能因为实践周期短就断然回绝应该进行的理论探索。同时,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探索历程来看,不论是前苏联时期的探索,还是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实际情况进行的探索,都为最终建立一个富有学理性的、符合学术规范的、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理论体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植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解决新问题的迫切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迫切需要,是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引领世界发展的迫切需要。邱海平认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一场革命。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再是泛泛地研究一般的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不再是从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演绎出社会主义,而是要从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尤其是要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出发,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的发展规律。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在社会主义一般发展规律基础上,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及其经济运动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范畴的提出以及理论体系的构建,既不是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线性发展,不是《资本论》的理论翻版,更不是西方经济学的中国案例,而是一套新的理念、新的范畴、新的理论判断,从而需要以高度的理论自觉,认真梳理党的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实践,最终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主题演讲结束后,方敏总结并指出,邱海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若干基本问题、重大问题做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做了澄清和辨析,核心问题是保持理论自觉、树立理论自信,这对学习经济学的广大师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编辑:白杨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主页建议意见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 站点建设与维护: 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