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展现北大力学专业、力学系发展,向为北大力学专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仁致敬,值北京大学力学专业建立65周年和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自2015年起着手组织编纂的采访文集《师道心语》近期已在京出版。该书筹备、编纂历时两年多,对23位力学系退休老教授、在职教师,以及对北大力学专业发展、力学系发展有影响的人士进行了访谈,采访对象有周光坰、陈耀松、吴鸿庆、魏中磊、杜珣、武际可、王大钧、黄琳、颜大椿、陈滨、魏庆鼎、黄筑平、邹光远、王敏中、袁明武、余同希、于年才等老师,其中有百岁老人,也有年轻一代的新生力量,年龄跨度超过半个世纪。该书通过激情的、创新的、奋进的、值得记忆的片段,配以丰富的文字、图片资料,分享他们的故事和燕园回忆,以及与北大力学共同成长的奋斗历程,书写“北大力学人”的故事,传播北大力学人的精神与情怀,也为北大力学学科未来发展提供了思考与建议。本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北京大学力学专业建立65周年采访文集编委会编。1952年夏秋,为了适应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院系调整。按照苏联莫斯科大学的模式,原北京大学数学系、清华大学数学系、燕京大学数学系合并成立了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在教育部顾问富明的建议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三校院系调整筹备委员会和教育部决定在北京大学建立力学专业,这是全国第一个力学专业。在周培源先生的带领下,1952—1953年,吴林襄、钱敏、叶开沅、陈耀松等先后加入北大力学专业。1953年9月,力学教研室正式成立,周培源先生兼任主任。北大力学专业成立至今,为国家培养了5000多名毕业生,很多人成为教育、科技、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领域的领军人物和杰出管理人才,其中16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位当选中国科学学院外籍院士、3位当选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院士。专业于1958年和1968年分别建成新中国第一座大型低速风洞和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激波风洞;编写的《理论力学》《流体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分析力学》《稳定性理论》等书成为中文经典教材;在湍流理论、大型冷却塔及结构的有限元分析软件、风工程和工业空气动力学、弹塑性理论、控制理论、生物力学、计算力学等方面取得了具有重要学科贡献和广泛影响力的科研成就,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60多年过去,如今的北大力学专业,仍然保持着独特的学科优势。2012年全国高校第三轮学科评估,北大力学学科与清华大学、哈工大学并列第一;2014年国际同行评议(International Peer Review)中,力学学科获得评审专家们的极大肯定;2017年全国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北大力学获得A+档;同年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自北大力学专业建立之日起,有众多的学者和职工为之奉献。《师道心语》特别向曾为力学系为作出杰出贡献现已离世的周培源教授、段学复教授、程民德教授、王仁教授、胡海昌教授、董铁宝教授、孙天风教授、叶开沅教授、苏联专家别洛娃教授等前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力学缘、力学情,力学无处不在。书中呈现给大家的是一代代北大力学人与北大力学专业、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传承精神;是每一位力学人对北大力学专业的发展付出的艰辛与努力;是老、中、青三代北大力学人的家国情怀和甘为科技事业付出一生的奉献精神。北大力学人刻苦钻研、矢志为国,既有严谨的逻辑思维,也有深厚的人文情怀。古人云,“学高为师,身正是范”,《师道心语》记录了他们精湛的学识和高尚的品格,力求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北大力学人和北大力学专业的发展,对年轻的学子们有所启示。本书的制作团队来自北大工学院、物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历史学系等院系。20余位年轻师生组成采编小组,自2015年7月开始,采访了23位力学同仁,完成23.3万字稿件。值此具有双重历史意义的时刻,本书是北大力学人对过往岁月和燕园的纪念与致敬。北大力学人将传承老一辈力学先驱精神,不忘初心,聚“力”前行。北大工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官网、官方微信平台将陆续推出书籍内容。编辑:白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