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动态

“南开系统”提速语言地图绘制

发布时间:2018-12-12 供稿部门:南开大学 浏览量:

语言地图对于人类文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而语言地图的绘制,即便在现代科技手段的帮助下,也相当复杂,工作量大、耗时长。国外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系统软件来进行语言地图绘制,而在我国,这种专业的系统工具还处于空白状态。南开新闻网讯(记者 郝静秋)这是一套专门为语言学研究者定制的数据库系统,它最大的功能是可以方便准确快速地绘制出个性化的语言地图,一幅选点数量不太多的语言地图甚至可以在3分钟内绘制完成,填补了我国在专业语言地图绘制软件上的空白。“语言地图不仅仅是一张地图,更是语言地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工具,对语言学研究和语言资源保护等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有研究学者说过,绘制一定区域的语言地图,相当于对该区域进行一次语言国情调查,通过地图上密集的标记和条目,能够细微地反映该地区语言的宏观面貌、语言差异、语言演变方式及其与人口迁移的关系,构成平面的语言史和人口流动史,为汉语史研究提供更加直接的活语言证据,使汉语发展历史建构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之上。”数据库系统研究团队负责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曾晓渝说道。“目前我们的数据库系统已经具备快速绘图、批量绘图、多人协同绘图、全球精确定位、智能化数据分析等多项功能,这样高水平的专业语言地图绘制工具目前在国际前沿还比较少见,也实现了国内同行研究中零的突破。”打造国内首款语言地图绘制软件一直以来,语言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不同方言或语言特征在空间上的分布,将不同的特征现象绘制成地图,并对其规律及成因提出解释。“但是由于各种因素,我国在语言地理学的研究相对国际上还比较落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方便实用的语言地图绘制工具。”谈及语言学研究中的这些“缺陷”,曾晓渝言语间神情凝重。她坦言,语言地图的绘制工作细致而繁琐。“一部系统的语言地图集的绘制,要经过周密的前期准备和论证,艰苦的调查、分类、绘图等系列过程。在计算机技术普及之前,语言地图的绘制都是手工进行,一幅地图的绘制周期通常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2012年,日本著名语言学家远藤光晓教授应邀到南开大学讲学,介绍了一款日本MANDARA语言地图绘制软件,让曾晓渝等一群南开学者心动不已。“当时我们国内的语言地图绘制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地图绘制的方法和技术都需大力完善。”受到MANDARA的“激励”,曾晓渝和同事们尝试推进语言地图绘制软件开展科学研究,可现实情况却让她们有些发愁。原来国外大多数学者使用的是Arc GIS(Arc Map)或Map-info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中的绘图功能,但这些软件价格异常昂贵,每年还需缴纳一大笔培训费用,使得国内一般的学者无法使用。买不起国外的,大家就选择Google Maps、Baidu Maps、Photo shop、Excel里的绘图工具来绘制语言地图,但由于功能欠缺,不仅费时费力,也无法较好地表现语言特征分布,完全不能适应语言地理学各种细致研究的功能需求,严重制约了中国语言地理学的发展。鉴于此,曾晓渝研究团队下定决心,想要打破国际“垄断”,自己研发推出一款方便实用、精确度高、操作快捷的专业语言地图绘制软件。这个想法立即得到了文学院的大力支持。2013年,曾晓渝研究团队与天津信会网络技术服务中心合作,基于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一个具有集中、存储、操作和显示地理参考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技术思路,历时近5年的时间,经历无数次创意更改、技术突破和功能提升,从单个省级行政单位到全国覆盖,从单机版到网络版,最终团队在近期上线推出了“南开”语言学地图数据库系统(以下简称“南开系统”),为研究者提供了国内首款全球精确定位、简便实用的专业语言地图绘制工具。多功能智能化 全方位升级语言地图绘制与其他类型地图不同,绘制语言地图的背景图像要求相对简单,一般需使用白地图或地形图,较少使用人口、建筑物等其他信息,往往不能简单套用现成的行政区划。就是这样看似简单的功能,连全球最大的地理信息系统GIS也需要几层甚至几十层的图层设置才可实现,让无技术背景的使用者望而却步。“南开系统”完美地实现了该项功能。该套系统专门提供了无任何底色的纯白地图,可添加地名和地形等相关信息,绘制者只需确定图例与所要加载的区域边界,在地图上绘制相应符号,一幅选点数量不太多的语言地图便可以在3分钟内绘制完成,完全没有加载地图、选择图层等繁琐设置。曾晓渝表示,“方便的操作模式,让我们的系统真正做到了快速绘图,非常适合那些只绘制语言地图,不需保存数据的研究者。”此外,绘制语言地图之前往往会进行田野数据采集,但常常会遇到方言点难以准确定位、数据不能及时匹配各调查点进行记录的问题。“南开系统”为此设计采用了实时经纬度定位,调查者输入某个地名,系统即可立即反映出该地点(中心点)的经纬度,不仅可以快速上传比较简单的语音、词汇等数据,还能将最精确的地点数据与语言数据一并上传,为下一步的语言地图绘制打下坚实可靠的数据基础。由于操作简单、功能齐全,“南开系统”自推出运行以来,便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好评。文学院副院长冯大建在使用后十分兴奋,“‘南开系统’最大的一个特色是实现了语言地图的高度定制化。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需求,选择不同的地图背景模板和标记信息,例如黑白地图、行政边界地图、地形图、某段时期的历史变迁地图等样式,另有图标1000余个、已上传语音信息600余条,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研究者自由绘制个性化语言地图的需求。”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系青年教师潘家荣也分享了自己的使用心得,“‘南开系统’大大提升了我们的绘图效率,它为各类用户设置了不同等级的权限,在绘制语言地图时,可以实现在项目负责人的领导下,多个小组成员共同绘制一张语言地图,每个小组成员都可以‘添砖加瓦’,如果一个人更新或增加了数据,协同工作的人只要在电脑上登陆这个系统,就能看到最新数据,真的是‘智能’绘图了,非常方便我们开展协同研究。”“‘南开系统’兼容性很强,大家只需通过浏览器登录,无需下载任何程序,不仅能运行于桌面Windows系统,安卓与苹果系统同样能完美支持,各种主流网络浏览器均可兼容,不会出现因Bug而崩溃的问题。”文学院2016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生刘巍对“南开系统”称赞不已。“远藤光晓教授也被邀请进行了试用,认为‘南开系统’的强大功能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曾晓渝高兴地说,“我们在暨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国际国内学术会交流时,现场的专家学者也对‘南开系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服务教学科研 助力中国语言地理学发展自“南开系统”推出以来,学生们的学习科研热情持续高涨。越来越多人把田野调查里的调研、发现转换成一张张语言地图,教室内、自习室里、宿舍中都有学生们画图的场景,每一张地图都力求全面、准确地对这些语言信息做到最大程度的保存。在学生们前前后后绘制的大大小小近百张地图里,一幅“中国汉语方言及少数民族语言语音地图”让人眼前一亮。中国汉语方言及少数民族语言语音地图地址:http://for-test.cn/gis/idialect.php在这张地图上,不仅能看到全国三百多个调查点的方言、民族语言分布面貌,还能通过点击图中的人形标记,听见“我爱我的家乡”这一句话在祖国各地语言中的不同表达形式。吴侬软语、京腔京韵、陕北秦腔、巴蜀之音……各种鲜活生动的“乡音”打破时空限制,萦绕在地图之上,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世界上目前有很多语言正在以非常快的速度消失,我们绘制‘中国汉语方言及少数民族语言语音地图’,一方面是想展示全国各方言、少数民族语言的基本面貌和特征魅力,另一方面更想唤起大家对汉语方言、民族语言的兴趣,提高语言保护的技术与能力,最终实现保护和传承语言多样性的共同理想。”语音地图作者之一、文学院2017级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生向敏之说。作为一名“南开系统”的“忠粉”,文学院2018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生曾智超坦言,“我的本科毕业论文研究主题是方言地理学的个案研究,其中十几幅地图都是在系统上绘制而成的。通过绘制地图,我们实现了用更加直观的效果展示出方言区内部的语音、词汇在地理分布上的差异,有助于我们对方言历史演变及接触的轨迹展开更加清晰合理的推理。”在曾晓渝的精心指导和“南开系统”的“帮助”下,学生们的绘图效果和研究水平有了明显改变。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陈樱苹的论文《惠州盛水容器的方言地图解释》、曾智超的论文《泉州方言“肉”义词的地理社会语言学释析》分别荣获南开大学2017届、2018届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奖;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鄢卓的学位论文《壮语方言天文、地理类核心词的语言地图及解释》获南开大学2018届优秀硕士论文奖。今年上半年,曾晓渝的论文《A Case Study of Dialect Contact of Early Mandarin(近代官话方言接触演变个案研究)》发表于国际语言学权威期刊Lingua。“研究一个国家语言的发展演变,如果没有对于语言分布或特征的宏观了解,总是太狭隘。”从事汉语研究30余年的曾晓渝感慨道,“我在法国国家科学院东亚语言研究所交流时,那里会议室里挂着一张语言地图,展示的是法国小舌音在欧洲的发展分布情况;在日本,学者们展示的最珍贵的语言学成果就是语言地图;去年参加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语言学专业的课题指南会议,与会专家特别强调了分区语言特征地图的重要性,而当前我国这方面还相当缺乏。”“语言地图往往能为语言理论研究提供新材料和新视角,它可以在反映语言事实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展示演变过程的细节,为归纳和解释语言演变规律提供直接证据,从而为语言接触理论、语法化理论、语音学及音系学理论、社会语言学理论提供更加鲜活的语料和新的研究视角。”目前该系统已经在文学院日常教学科研中使用,“其实语言地图不仅是语言学研究需要,社会学、历史学等领域都可以用到。但如果要进一步对外开放、扩大用户需求,服务器承载量、运营成本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冯大建介绍。“我相信‘南开’语言学地图数据库系统的上线,只是一个开始,它更像是一点星火,‘点燃’了我们语言学学者的研究理念,伴随着星火的蔓延,中国语言地理学未来的发展道路将被照得更亮、更宽、更广。”曾晓渝坚定地说。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主页建议意见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 站点建设与维护: 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