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动态

代表建言献策 共话本科教育教学

发布时间:2018-12-19 供稿部门:南开大学 浏览量:

南开新闻网讯(记者 吴军辉)为推动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12月16日至17日,南开大学召开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会议期间,近400名与会师生代表按照国家教指委、学院领导、学工干部、文科教师、理工科教师、教学名师(团队)、教务干部、职能部门、学生等划分为10个小组,围绕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南开40条”)建言献策,提出了系列建设性意见和建议。17日上午,各组代表在大会上汇报了分组讨论情况。大家认为,本次会议是学校继人事人才、学科发展、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之后,又一个事关南开大学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会议,也是学校党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坚定南开自信的基础上,敢于直面问题,立足追求卓越,不断提升南开办学水平的具体体现。大会报告、兄弟院校的经验分享明确了本科生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向和目标,提振士气、催人奋进、鼓舞人心。优化培养体系 强化责任担当教书育人是大学的天职,潜心教书育人是大学的良心,高校必须牢牢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这个核心点,做好天职事、干好良心活儿。讨论中,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本科教育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必须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各方特别是教师队伍的责任担当。“目前,科研仍是指挥棒。部分教师对教学投入的精力有待提高。希望进一步落实教学优先,明确本科教学的地位。南开需要热爱教学、科研精进的名师、大师,形成重视本科教学的浓厚氛围,带动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体育部主任季纳新代表第七组发言时说。代表们表示,要建立科研绝不是教学的绊脚石,而是教学的助推器的制度环境。教学型教师的划分,需要结合公共教学和专业教学、个人发展和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展开。同时,应重视教师的发展培训。只有实现了教师教学的“质量提升”,才能实现学生的“拔尖计划”。“我们认为教授讲课是天职,是使命,是荣光,是硬性规定,没有商量余地,应该建立起约束机制。同时,做好本科生教育教学工作,只靠教学院长是不够的,还要让书记、院长都重视起来,行动起来,齐抓共管,协同推动本科教育提质量、上水平。”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刘双喜代表第一组发言时说。校党委学工部部长白云龙代表第四组发言时表示,建议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承担重大工作任务的高度,以正反两面责任清单逐一审查的方式,奖优罚劣,体现制度效力,克服制度不少,落实不多的组织力、执行力悖论。同时,对于教材编撰、教学奖项、慕课资源等方面的标志性成果,以及教研室、教学组等突出贡献团队,理应给予倾斜性重大支持和奖励。关于“水课”与“金课”,代表们建议学校实施“挤水工程”,将弘扬“认真上课是老师的信仰”作为全体南开教师的共同价值追求。代表们认为,“水课”在本质上是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存在问题。有必要挥刀向内,彻底清理“水课”,构建良好的教学生态。历史学院学生代表王琛建议加强学生自学、自治、自创。他认为,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最了解学生的也是学生,希望进一步发挥学生组织和学生骨干的影响、示范、带动作用,让自学、自治、自创在南开校园蔚然成风。强化顶层设计 完善制度建设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责任是基础,制度是保障。与会代表就如何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完善本科教育教学制度设计纷纷提出建议。代表们表示,要打破教学和科研工作量的限制比例,对在教学上做出突出的成绩,要重奖,不应拘泥于“多少教学工作量对应多少科研经费”,要有一个系统完善的激励机制。“对于教学型教授的晋升,应有可操作的标准,严把质量关。”刘双喜教授说。历史学院教授余新忠代表第二组发言时表示,本科教学工作量应该与研究生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等统一进行统筹安排,可参照兄弟高校对教师职称评定的标准,与人事处、研究生院等部门协同,建立科学、公平、充分体现学院、学科特点的考评体系,使教师工作量真正成为教师职称评定、绩效考核评奖评优的支撑因素,成为激励教师潜心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导向。“本科教学工作量的设计和具体标准也应该更突出学院特点,给予学院更多的自主权。”余新忠说。“是否可以考虑,把育人元素作为必要指标纳入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并提高权重,提高专业教师参与育人的获得感。系统梳理教师参与育人工作的种类和项目,研究分类评价标准,形成配套的荣誉体系,甚至与教师职称晋升挂钩。比如将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指导“百项工程”、担任学业导师等工作量纳入绩效考核,鼓励引导专业教师参与育人各项环节。”汉语言文化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满荣代表第五组发言时说。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教授张伟刚代表第六组发言时表示,建议学校完善有关教学带头人(包括教学名师、精品课负责人、“金课”负责人等)的相关规定,给予教学人才以应有的地位和尊重,形成优良的教学育人环境和氛围。“还应从制度上,鼓励本科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建议本科生在教师的研究团队之间流转,并且是固定的有学分的课程;鼓励本科生积极参加创新项目,鼓励教师重视并积极指导,并建立监督机制,完成项目;教师组成团队积极参与本科生的教学与科研指导,减轻教授的课程和指导压力。”人工智能学院教授许静在代表第八组发言时说。“本科教学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个人回报不易体现。某种意义上,学生在课堂上目不转睛、聚精会神地聆听,课后热烈的掌声就是最大的满足。”哲学院教授张仕颖在代表第九组发言时表示,建议学校为教学型教师提供更多发展空间,在职称晋升、教学空间设施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对于教学型人才的引进,可以采取灵活的形式,实践性强的社会学科,可以建立兼职教授制度,聘请业界精英授课,让学生及时了解业内的最新知识,同时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便利。整合各方资源 强化育人协同“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实施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学校制定了实施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的‘南开40条’,要让教师动起来,学生紧起来,干部干起来,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能力。”曹雪涛在大会报告中强调。如何调动整合各方资源,强化育人协同,引发与会代表们的讨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付洪在代表第三组发言时表示,要进一步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职能部门和基层单位之间的协同,统一政策文件精神,协调推进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第一组代表们认为,应加强教务主管部门的协调组织能力,探讨成立本科生院。代表们认为,大思政建设方面也应进一步加强协同。“思政课与专业的结合问题,在理工科较为突出。建议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供基本建设思路:如何根据学科发展规律、专业人才培养特点,践行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将思政与专业更好融合。”余新忠说。代表们认为,做好通识教育,协同是关键,通识课程要有顶层设计、整体规划,从基本理念、培养目标,学生需求、教师能力、南开现有课程、建设特色等方面,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有的代表指出,通识教育应重视经典的力量,用经典导读来提升通识教育的质量,将各专业的必修导论课程打造为通识课“金课”。第二组的代表们认为,课程建设应实现校内教育资源共享互通。例如,经济学院、文学院中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教师可以为外国语学院学生授课,使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同时,可以接触到不同专业的知识。哲学院的美学哲学、经济哲学也可以将课程资源共享给其他学院。文理科学院也可以实现通识课程共享,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国际化方面,代表们建议加强国内国外的协同,发挥优势资源,建立同国际名校的学术联系,为南开师生创造更多交流、交换、访学、进修的机会,同时引进高质量的国际教育资源,提升南开大学学生培养、学术交流的国际化水平。要进一步加强教务处、财务处、国际学术交流处等职能部处间协同,形成一套出国交流的完整程序,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真正做到行政为教学、为国际化服务。讨论中,建议将学生思政工作与本科教学工作协同的呼声也较高。有的代表认为,可以将有效教学法引入第二课堂,落深落实落细,不耍花架子,帮助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真正受益。同时,也要注重基于学科和专业特点开展思政工作,辅导员队伍要充分了解所在学院的学科、专业、教师和学生的特点与规律,以此为基础开展学生活动,不能脱离学科和专业,避免一二课堂“两张皮”。针对大会报告中提出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在领导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批判性思考等方面存在短板的问题,第五组的代表们认为也应在提升辅导员队伍育人能力方面下功夫。“我们引导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首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比如学生工作队伍要在参加各种培训讲座、参与各种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勇于提问,我们要拿出主人翁的姿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我们要形成经常开展研讨的工作氛围等,在公能实践、改善第二课堂质量等工作环节中,紧紧围绕南开学生需要提升的能力,以辅导员能力提升带动学生提升。”满荣说。与会代表们还一致认为,学校应进一步加大对本科教育教学的支持力度,加快软硬件建设,如增建智慧教室、成长社区等,全面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服务保障水平,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各环节体验到主体地位,全面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代表们强调,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于狠抓落实,要想让说法变成做法,让承诺化成效果,学校必须在实处、细处、深处发力,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才能切实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培育更多一流人才。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主页建议意见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 站点建设与维护: 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