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新闻网讯(记者 吴军辉 摄影报道)5月5日,我国分析化学和环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江桂斌应邀做客“百年南开大讲坛”,为南开师生作了题为“科研选题与国家需求”的主题报告。讲座在八里台校区主楼小礼堂举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学院400余名师生参加。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我国乃至全球人类可持续发展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近年来,环境科学研究在中国迅速发展,在污染物的检测分析、环境行为与归趋、生态毒理效应与健康风险、污染控制与治理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报告中,江桂斌从环境科学的国家需求、环境领域国际顶级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环境科学与技术,简称ES&T)发表中国研究成果的情况介绍了我国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介绍了科研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巨大挑战。江桂斌强调,国家的重大需求就是环境工作者努力的方向。他鼓励南开学子奋发向上、潜心科研,为推动我国环境事业和环境科学发展贡献力量。面对南开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专业的学子,江桂斌结合自己的经历分享了他的科研感悟。他提醒学生们自省,是否习惯于跟踪研究,缺乏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是否缺乏系统性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是否缺乏国际视野,满足于孤芳自赏甚至“坐井观天”;是否在微观研究方面存在创造性不够,缺乏国际前沿引领性成果;建立的方法是否有具体应用价值;研究内容是否与国家需求脱节,关注民生不够。江桂斌强调,环境科学应该是一个以满足国家需求为首要任务的应用基础学科,环境工作者应该与国家目标结合,服务民生;应该跳出自己的学科圈子,从学科交叉的角度寻找解决复杂问题和做出高水平工作的有效路径。环境科学要为国家环保、食品、国家安全等所急需。科研工作者或团队的发展要有长期目标,不能盲目跟风。研究有特色才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同时,还要学习、研究和实践优势学科领军人才的成长规律。报告中,江桂斌还特别强调了坚守学术道德的重要性。 “在任何一个国家,科学家、教师、医生,都是社会良知的体现者,代表着社会的最后一块净土。如果最后一块净土本身的行为普遍缺乏诚信的话,对整个社会,对整个民族的文化、精神都是一种灾难,所以我们不要小看学术不端行为,它实际上无形当中在侵蚀我们整个国家的道德、伦理和文化。”江桂斌引用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邦芬的话来告诫学子,持守科研诚信,做一名德才兼备的科研工作者。江桂斌,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分析化学、环境化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任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毒理学会副理事长、《环境化学》杂志主编、美国化学会ES&T杂志副主编和IUPAC Titular member。研究领域涉及化学形态、分析仪器、环境过程与毒理、纳米材料环境应用及效应等。曾参加我国南极和北极考察,建立了南北极POPs长期监测系统。为两期POPs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基金委重大基金和创新群体负责人、国家973顾问组成员、国家纳米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等。在国外SCI收录杂志发表论文50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8部。应邀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和著名大学作大会报告或特邀报告300余次。培养的研究生两人获全国百篇优秀论文。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次)、长江学者成就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