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金寒草 摄影 陆嘉辉)交大徐汇校区二烈士墓纪念的是哪两位英雄?1932年落成的工程馆经历过哪些风雨?5月7日,著名军史学家、《战上海》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刘统带领50余名交大学子“边走边讲‘战上海’”,“重游”解放战争时期上海的“民主堡垒”——上海交大徐汇校区。交大人拥有让人自豪的“红色血统”。1925年底,中共交大党支部成立,这是交通大学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也是全国高校中最早建立的共产党组织之一。解放时期,交大被称为上海的“民主堡垒”,交大的大操场当时也被上海学联命名为“民主广场”。此次行走的第一站是二烈士墓,这里埋葬着穆汉祥、史霄雯二人。他们一个是中共交通大学总支委员会组织委员,一个是新民主主义青年联合会会员。因为在公开场合发表反蒋言论,穆、史二人被列入黑名单,两人分别于4月30日、5月2日被捕。5月20日,上海解放七天前,他们在闸北宋公园(今闸北公园)被秘密杀害。“后来,交大学生自治会在工人的指点下找到两位烈士的遗体,安葬在校园里,就是今天我们所在的这里。同学们,我建议,让我们一起默哀,缅怀两位烈士。”在二烈士墓前,刘统和学生们静静寄托哀思。墓碑上刻有陈毅市长为二烈士墓碑题词——“为人民利益而光荣就义是值得永远纪念的”。第二站是工程馆。交大工程馆于1932年1月竣工,本应于当年校庆举行的落成典礼因“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而取消。“不抵抗无以为人,不抵抗无以救国”,交大师生投入到团结救国的洪流中。交大工程馆同时也是是华东局机关进驻上海第一天的驻址。记者从《战上海》一书中了解到,陈毅对部队入城后的纪律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不入民房”。1949年5月25日夜到26日晨,华东局机关和接管干部队伍由丹阳乘火车到南翔,又由南翔分批乘汽车进军上海。车队到达交通大学,没有占用师生宿舍,而是住在二楼讲堂,度过了进入上海的第一个夜晚。《战上海》以上海解放作为切入点,讲述了七十年前一群意志坚定、充满智慧的共产党人,在没有现成经验和各种困难面前,怎样成功接收和管理上海这座远东第一大都市的。该书用“大解放史”的写法,全方位展示了各个战线和领域的转折和斗争,生动记录了大量真实的故事和细节,同时深入挖掘了可供总结的宝贵经验和教训,把解放上海的深远意义和深刻内涵写出来。在第二十四个世界读书日举办的“中国好书”颁奖盛典上,《战上海》从50万种图书中脱颖而出,入选2018年度“中国好书”。在随后举行的中国好书《战上海》座谈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表示,“战上海”所蕴含的历史遗产和民族精神,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对于新中国一路走进新世纪、迈入新时代具有刻骨铭心的启迪作用,放在今天也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据了解,本次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主办,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和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承办,是上海交通大学深化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边走边讲‘战上海’——纪念上海解放70周年系列实景对话”活动的上海交大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