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小学生在科技课上。厦门,东海之滨崛起的一座幸福之城,享有“在厦门生活,就是一种幸福”的美誉。厦门是我国最早设立的4个经济特区之一。改革开放40年来,厦门始终秉持“先行先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攻坚突破,实现了从海防前线到开放前沿的华丽转身。它以优美的风景,被赞为“一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它以青春的活力,被誉为“创新创业之城”。改革开放40年来,厦门的教育同样抒写了成就与辉煌,一直为这座城市的改革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这座城市的气质塑造增色添彩。40年来,厦门不断加大教育投入,让人民共享特区经济发展成果。2012年9月,全市332所公办学校和14个教学点率先在福建省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按照厦门教育“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全市80%以上的普通高中学生在省一级达标高中就学,厦门正快步行走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路上。如今,在厦门,农村孩子可以和城区孩子一样,享受到相对优质均衡的教育,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在宽敞的跑道上运动、在标准的音乐教室里上课、在多彩的美术课堂上放飞想象……多年来,厦门在扎实推进教育公平、不断提升教育质量的基础上,不唯“分数论”,以非功利的自觉、持之以恒的精神破解一道道难题,素质教育在这里既扎扎实实又精彩闪亮。破解“挤名校” 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工作6月29日,2018年厦门岛内小升初电脑派位在市教育局8楼举行,一万多名学生被随机分配进各个中学。整个派位过程持续不到半个小时,参与电脑派位工作的不仅有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还有公证处、监察部门的同志。在现场,焦急等待结果的家长认真盯着派位过程。派位结束后,盖上印章的结果马上被张贴在市教育局的公示栏上。像这样的电脑派位,厦门从1998年开始坚持至今,从未间断。20年坚持“小升初”电脑派位,就近入学,小学毕业成绩不作为就读中学的依据,使得学生在小学阶段摆脱了应试的压力。同时,奥数竞赛、作文比赛等奖项,在升学中都派不上用场。这么多年的艰辛努力让厦门素质教育土壤有了优良的“墒情”,也为其开花结果铺下了厚厚的底子。厦门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处长杨思窍说,厦门发展素质教育,没有轰轰烈烈的举措,靠的是坚持、是实实在在一点一点地落实抓牢。厦门素质教育“墒情”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其中也经历了困惑,坚定和持之以恒是成功的关键。地处经济特区,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政府也希望用教育的发展来为经济发展蓄势积能。然而,1998年前,厦门本地的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并不充裕,当时万余名小学毕业生升学都盯着两所名校:厦门一中和双十中学。从上小学一年级起,孩子们就要为上名校而背负沉重的学业负担。由于生源被“掐尖”集中到名校,一些普通校的教师也没了干劲。“素质高的孩子都被名校招走了,还要我们和他们比考试成绩,这不合理。”这样的意见多次被反映到市教育局。破解名校“掐尖”、百姓“挤名校”的困局,需要教育人用智慧来解题。为调动普通校教师积极性,让更多的学校都优质起来,让优质教育惠及更多群众,市教育局的领导班子决定从生源均衡抓起。1998年上半年,厦门对小学进行合理划片,初中学校按片区电脑随机派位招生,不再以小升初成绩来决定孩子读哪所学校,使生源得到重新配置,初中生源进一步均衡,极大调动了广大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因为没有“掐尖”,一些传统的名校、重点校在中考中不再享有“霸主”地位,而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学校迅速取得进步。厦门五中、厦门九中这些以前人们并不看好的学校,教学质量迅速提高,得到了家长认可。厦门市教育局局长郭献文回忆说,1998年进行电脑派位,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做的过程中也碰到一些阻力,当时心里也没底,“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改革让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在20年前,敢于尝试就近入学、电脑派位,体现了厦门教育人“先行先试、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与此同时,厦门办好每一所学校,农村孩子、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可以和城区孩子一样,享受到相对优质均衡的教育。在思明区莲前街道从事教育培训的张先生说,因为初中学校没有选拔学生的权力,小学生来培训奥数的人很少。相对其他城市,厦门小学生要轻松很多。扭转“分数论” 制度保障学生全面发展最近,厦门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这是全市第三年开展此项活动。此次活动中,每个区抽取12所小学作为监测对象。值得一提的是,抽测的过程并没有以“考试分数论英雄”,而是对学生学业、品德、身心、艺术、创造力发展水平进行监测,同时调查课程开设、条件保障、教师配备、学科教学和学校管理等相关影响因素。郭献文说,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结合来实现的,所以评价也要全面,不能“唯分数论”。评价跟不上,素质教育就无法真正落地。厦门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教育理念相对超前。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有识之士就提出,我们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而不是培养只会考高分的“读书虫”。在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社会大背景下,要真正扭转“分数论”,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厦门决定从制度保障做起,随之采取的办法很多,但最有力度的是“两个减法”和“一个加法”。取消补课和早读,做的是“减法”,减去学生过多在校学习的时间。早在2004年,厦门就取消了初中生假期补课。市教育局明确规定,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期间,义务教育阶段一律不进行任何形式的集体上课、补课、辅导、考试和测验,把国家规定的休息时间还给学生。“厦门学校取消早读了。”2013年1月,厦门出台《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若干规定》,这个被称为“史上最严‘减负令’”的文件除明确规定取消早读外,还要求一学期只组织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同时对作业总量及批改方式等作出明确规定。“做减法”在前,“指挥棒”在后,力求形成合力。2013年5月,厦门市教育局下发《关于完善初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工作的通知》,将以前每年一评的初中教学质量均衡奖改为3年一评,并明确提出违反“减负”规定的学校不具有均衡奖评比资格,学生的体育和艺术成绩也纳入评估体系。“减法”做足,“加法”做实。厦门的“加法”重在增加学生体育锻炼时间。早在2011年,厦门就“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专门与学校签订责任书。挤占体育教师编制、其他学科挤占体育课程,这些曾经“习以为常”的事情,在厦门被套上了“紧箍咒”。教育部门还经常组织“不通知的检查”,凡被检查或经群众反映查实未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学校,一律曝光,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这项工作也与考核评优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加法”还体现在厦门中考体育科目的分值上。在厦门,早在2008年,体育就以12分分值纳入中考成绩,2009年提高到15分,2016年达到30分。一系列措施的密集出台和机制的立体构建使学生体育运动时间增加了,但学生学习成绩能保证吗?厦门市教育局更在意的是立本:持之以恒提高课堂效率,积极推动教师提高教学技能。2007年以来,厦门教育系统开展师德建设、教师岗位大练兵、百名校长万名教师进社区进家庭三项主题活动。每年全市举行教师技能大赛,通过比赛带动各校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教师大练兵,促进教师业务素质提高。“减负”后,厦门高考成绩在福建省仍然名列前茅,教师在全省教学技能大赛上也是屡创佳绩。学生有兴趣,就要努力满足每个人需要最近,厦门六中初中部一群学生用杯子敲打出《稻香》,引爆网络。而前不久,在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中,孩子们与霍尊共同演绎了《山居秋瞑》,同样获得嘉宾的高度赞誉。一支以初一学生为主的合唱团是如何“火”起来的?记者在该校看到,一间普通的合唱排练室,一群爱音乐的孩子,简单的录制设备,几名爱音乐的教师,他们用“阿卡贝拉”的表现形式,即无伴奏合唱来演绎流行歌曲。厦门六中校长欧阳玲说,让孩子学“阿卡贝拉”,目的很单纯,就是因为音乐有趣。她说,素质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尊重教育的“非功利性”。为让孩子有一颗更加纯净学习音乐的心,学校拒绝了多家媒体的采访,并拒绝了多家电视台的商业演出合作。艺术教育要突破,靠的是底蕴和基础。厦门很多学校都以“无功利的心”破冰前行,继而豁然开朗。这种从容、坚定是厦门素质教育不断走向深入的密码。正如郭献文所说,素质教育在这片土地上要不断生发,既需要宽度,也需要厚度。厦门的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离不开良好的师资保障。厦门教育系统为此逐步建立起保障机制,要求把课内外艺术活动、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规定教师组织课外活动的课时纳入教学工作量计算,并纳入绩效工资考评,让教师更有动力、素质教育开展更有活力。音乐是厦门的特殊名片,作为厦门音乐符号的厦门音乐学校就坐落在音乐之岛鼓浪屿上。和很多人的预想不同,这并非一所专门学校,而是一所义务教育普通校。校长谭筱英说,音乐学校不是为“音乐高考”培养人,而是要培养全面发展、有文化、懂音乐的人。记者了解到,这些学音乐的孩子中考成绩同样优秀,此后他们将正常参加高考,带着音乐的印记走向各行各业。在厦门,素质教育不只强调音乐与体育的学习,还包括学生心理、社会认知等方面的发展。更多的学校在深入开展素质教育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如厦门音乐学校的交响乐团、二中的足球、六中的科技创新等,都有突出的优势。这些色彩斑斓的“名片”聚合在一起,成为厦门“小清新文艺之都”“爱拼敢赢”城市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十载风雨,厦门教育收获了众多荣誉,素质教育也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增添了动力。在谈到教育改革创新为什么能解决很多城市想解决而无法解决的难题时,厦门教育人给出的答案并不华丽,那就是务实、再务实,坚持、再坚持。(熊杰 王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