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动态

上海中职学生记者的成长与蜕变

发布时间:2018-12-12 供稿部门:上海教育新闻网-上海教育 浏览量:

近几年,在上海职业教育领域的各大盛事中,在上海图书馆和中华艺术宫的民族文化讲座中,在上海各中职校园里,常出现身穿米色马甲的学生记者的身影。他们手拿笔和采访本,颇有“职业范儿”。他们是《成才与就业·职Campus》(以下简称《职》刊)杂志的学生记者,在上海市教委职教处的指导下,由专业编辑部带教。采访、摄影、写稿、画插图,他们充分参与杂志的出版过程,各显其能。这本杂志以“以文字记录青春故事,用才华成就事业梦想”为办刊宗旨,旨在提升上海中职生的综合素质,至今已走过4个春秋,并成为展示和宣传上海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成果和中职生风采的重要平台。团队历练发掘潜能并学以致用上海市教委职教处非常重视中职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对《职》刊寄予厚望。为此,编辑部自2014年起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艰苦的努力,不仅从零起步,组建带教老师团队、招募热爱写作和有摄影或绘画特长的学生记者,还从编前会入手,一所一所学校地联系、一个一个小组地组建、一点一点地搞团队建设,并耐心地带教学生记者、逐字逐句地修改他们的稿件。经过四年多的发展,杂志的学生记者团已形成一定规模。截至目前,杂志在上海60所中职校建立了学生记者团队,有近两百名学生记者和60名带教老师;建立了一支市级核心学生记者团队;另建有美术设计和摄影团队,由四十余名有相关特长的学生组成。“曹杨职校的学生记者,在《职》刊上发表了人生中第一篇新闻报道、第一篇随笔,也拿到了第一笔稿费。通过一次次采访、写稿,他们不仅稿件越写越好,人也变得越来越自信了。”学校学生记者团带教老师邵彩洪如是说。杂志的创刊,为众多对写作感兴趣的中职学子提供了锻炼平台,其中就包括曹杨职校的学生记者团。这一原本依附于学校影视社团的学生组织,抓住契机,专门组建了一个新社团——芊芊文学社,鼓励学生记者发掘自身潜能,冲在采访第一线。渐渐地,学生记者从最初写稿常“跑题”,到现在能“雕琢”出精品了;从原本羞涩、腼腆,不敢开口,到现在谈吐自如、落落大方,在一次次采写实践中,他们还收获了另一项宝贵的财富——自信。“在学生记者团,我有了学以致用的机会。在采访中,我可以检验自己的摄影水平,还能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摄影技术。”作为中高职贯通广播电视技术专业学生,上海市振华外经职业技术学校的周浩表示,摄影记者经历对专业技能提升很有帮助。“看到学长们‘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这对新生而言有着很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学校学生记者团带教老师闾品说,“我们记者团每年都收到很多新生的入团申请,可见他们多么渴望获得历练与成长。”上海市杨浦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记者以美术设计见长。在带教老师张莉莉的指导下,杨欢、金梦倩、张子祺、刘沪渝、王睿、王慧等美术设计和动漫游戏专业的学生记者逐渐成长起来,成为杂志“原创”和“烦恼终结站”等栏目的插图作者。他们不仅擅长画不同类型的插图,还能创作多格漫画,其作品广受读者喜爱。“如果说学校给了同学们成长的土壤,那么杂志则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开阔眼界与展示才华的平台。就像一棵小苗从土里冒出来,能长成多高,取决于它攀爬的支架有多高。”张莉莉说,“成为学生记者后,这些同学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迅速成长,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与规划。他们的成长经历感染了很多学弟学妹,激起大家的创作热情和投稿积极性,在学校里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独特视角记录并展示职教风采在今年上半年举行的上海市学生职业体验日活动中,杂志学生记者奔赴全市多所中职校采访。采访前,他们从自己的独特视角出发,列了提纲。活动中,他们随机应变、积极沟通,顺利采访到上海市教委职教处处长赵宁、上海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党总支书记周齐佩以及众多体验者、中职生志愿者。为了及时发布新闻稿,他们在回家路上构思、晚上赶稿,迅速完成了写稿任务。每年,杂志的近两百名学生记者会参加多场这样的集体采访活动。仅2018年,学生记者就在每周五晚参加了40余次QQ群线上编前会,参加了25场外出采访实践活动。其间,他们采访了上海职业教育领域的各大盛事,包括上海市学生职业体验日活动、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第五届“璀璨星光”校园文化节、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的市级讲座及培训等。为了完成采访任务,学生记者经常放弃休息,团结协作,不怕受访者的职务或知名度有多高,也不怕摄影时自己的姿势有多奇怪。为了赶稿,有的学生记者经常在地铁上、被窝里,用手机打草稿、码字。当他人进入梦乡时,他们还在挑灯夜战。一篇篇高质量稿件,就是这么写出来的。为了丰富稿件内容,摄影记者借助新技术,将上传至网络的活动视频生成二维码,刊登在杂志上。这样,读者扫一扫,就能观看动态影像。他们的众多优质稿件、摄影照片、插图等,记录并展示了上海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发展成果,也传递出工匠精神,陆续刊登在《职》刊以及“成才与就业”微信公众号上。不负芳华中职生也能人生出彩四年多来,众多学生记者在《职》刊这一平台上获得了成长与蜕变——他们变得自信勇敢,不断增强沟通表达与采写能力;他们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不断提升摄影、美术设计等专业技能;他们用自己的独特视角报道职业教育中的人和事,发出职教好声音;他们用文字记录所思所想,展现当代中职生的智慧与风采;他们不断开阔视野,提升了综合能力与素质。他们中,不少人毕业后在工作中表现优异,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与好评;还有不少人顺利考入理想的大学甚至远赴美国、瑞士留学,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2017届毕业生刘会阳,目前就职于上海建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从事招标代理工作。中职期间,他在学校老师的推荐下成为《职》刊学生记者,多次参加了外出采访及体验活动,先后发表稿件13篇,并被该刊评为2016年“优秀学生记者”。“既然当了学生记者,那就全力以赴。既然做了,那就努力做好。”秉持这一原则,进入职场后,刘会阳很快适应了工作节奏,每次都能高效、圆满地完成工作任务。对此,他说:“在学生记者团得到的历练,功不可没。我经常向学弟学妹们推荐这本杂志,希望他们抓住机会多写稿、多参加活动,给自己的青春留下一段难忘记忆,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积蓄能量。”上海船厂技工学校学生记者黄天麒、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学校学生记者宋洁和上海市曹杨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记者施叶青受学生记者经历的影响,在三校生高考中填报了与媒体相关的专业。施叶青说:“当学生记者时的采写经历在职业生涯规划上给我带来不少启迪,让我逐渐确立了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目标。如今,我免试进入了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正在学习新闻采编与制作。我会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升沟通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并多进行采访实践。”学生记者中,还有人光荣入选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国家集训队,比如,毕业于杨浦职校的优秀美术设计者杨欢。进入中职后,杨欢从零基础开始学美术,在带教老师和编辑的鼓励下积极创作插图和漫画。近三年里,他发表了几十幅作品,还坚定了职业理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美术设计者。进入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学习影视动画专业后,他一如既往地勤学苦练,并通过层层选拔,成为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3D数字游戏艺术项目中国国家集训队的一员,目前正进行紧张的训练。“感谢《职》刊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门,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潜力、有机会学以致用。”回顾自己的经历,杨欢鼓励学弟学妹们,“成为学生记者后,能得到很多锻炼机会,大家要不负芳华、敢于尝试、大胆实践。有些事,不试一下,怎么知道自己做不了呢?永远不要低估自己的潜力,也要相信,中职生也能人生出彩。”这,如今已成为杂志学生记者的共识,激励着他们奋发向上、提升自我。而诸多优秀学生记者的成长与蜕变,更充分展现出上海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理念的成果。今后,将有更多学生记者从中受益,并在提升综合素质、健全人格发展的同时,成就出彩人生。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主页建议意见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 站点建设与维护: 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