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动态

上海自然博物馆推出鸣虫主题展览

发布时间:2019-10-18 供稿部门:科学网 浏览量:

10月18日至30日,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鸣虫主题展览“夜听虫吟”在B1临展厅对游客免费开放(需自行购买门票),为即将开启的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预热。该展是上海自博馆联动公众与科学项目的一次集中体现,展览中的各类鸣声由来自20个省级行政区的参与者所录制,展览利用声光电技术构建“黑夜与声音”的沉浸式氛围,通过加入3D空间音频与鸣虫微距摄影尝试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把微小鸣虫融进宏大城市,让公众体验触手可及的自然世界。展览分为“上海鸣虫肖像”全景深亿万像素摄影、“斗蟋先生的晚八点”3D沉浸式声音剧场、我的自然故事、鸣虫声谱在线数据库4部分组成。整个展示空间用幽暗的灯光营造出夜晚的静谧,在有限的空间中打造出“夜听虫吟”的意境。“鸣虫肖像”精选的10余幅特邀摄影作品在墙面隐现,常见鸣虫的口器、触角、刚毛及听器等超微结构第一次以巨幅摄影的形式出现在展览中,让人感受以宏大画面展现微小特征时的震撼。本次展览形式结合鸣虫的“鸣”字,突出声音在自然世界信息传递中的重要性。“斗蟋先生的晚八点”声音剧场,使用项目参与者通过“听有虫”小程序上传的记录,经过华东师范大学鸣虫研究专业团队的鉴定及浮音实验室3D空间音频专家的制作,在多轨道环绕音响下演绎出林间精灵独有的音律,观众将化身为一只小虫走进蟋蟀、螽斯和蝉的世界。现场加上如水中月影般的光效,打造出兼具展示与体验的特色展示空间,力求展示科学、声学与美学的融合。项目参与者们既是展览的体验者,又是创造者和诠释者。除了3D声音剧场中的鸣声素材,还有20段来自不同年龄的观众发表的自然体验感描述,通过“那一刻最真实的感受”引发其他普通观众的共鸣。2019“夜听虫吟——我的自然百宝箱”活动本次项目在8月份正式启动,是国内首次通过博物馆发起的“鸣虫识别”公民科学项目。由上海自然博物馆联合华东师范大学昆虫研究团队,试图绘制“鸣虫声谱数据库”,解决科学家采集鸣声样本的难题。上海自然博物馆希望在公众与科学研究者之间发挥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公民科学”的新形式,鼓励公众像科学家一样观察自然、记录自然。本年度活动共有40名特约“自然联络员”进行记录,“听有虫”小程序共有3100余名用户注册参与,收集到来自全国20个省级行政区的2000多条鸣虫文件,采集的内容通过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平台收集并分享给鸣虫研究的科学家,推动未来的昆虫鸣声研究。“我的自然百宝箱”活动是上海自然博物馆的一项品牌教育活动,旨在鼓励公众走进自然、记录自然、收藏自然。自2016年开始已经连续举办4年,活动围绕四季、沪语讲自然、家园动物等主题展开,形式丰富多样,共有超过十万名观众参与到活动中。今后,活动将持续陪伴热爱自然的市民朋友,让更多人有机会在家门口尝试开展有趣的科学探究。“夜听虫吟”鸣虫主题展览由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静安区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华东师范大学、世博会博物馆、世界自然基金会、Floating Sound Lab浮音实验室等合作支持。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主页建议意见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 站点建设与维护: 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