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动态

教育部公布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名单

发布时间:2018-12-18 供稿部门:科学网 浏览量: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8年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名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有关高等学校、部省合建有关高等学校:   按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工作的总体部署,在各地培育推荐基础上,经专家评审、统筹考虑,教育部决定认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共59个(见附件,不含军民融合类6个),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由省、部共同支撑建设、运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落实经费投入承诺,加强目标管理、政策支持和绩效评价,支持中心在服务现实需求、推动创新发展方面做出示范。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强对中心的政策支持和业务指导。   2.依托高校是中心建设主体,要制定中心建设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落实重点任务,研究中心需求,在科研配套改革方面优先支持,加强能力建设,增强协同效能,注重科教融合,用创新质量和服务贡献有力支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3.各中心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着力提升自身创新条件和能力,进一步聚焦区域、行业战略需求,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协同各方承担国家、区域、行业重大任务,解决实际问题。反对科研中的一切形式主义,弘扬潜心研究、创新报国的学术精神。   中心建设期为2019—2022年,有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督促中心每年12月15日前向教育部报送年度报告,4年期满后接受第三方评估。   附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名单          教育部办公厅   2018年12月4日   附件: 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名单 序号 中心名称 牵头高校 1 脑重大疾病防治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 2 首都资源循环材料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工业大学 3 现代中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天津中医药大学 4 内燃动力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天津大学 5 精品钢铁生产工艺装备智能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燕山大学 6 电工产品可靠性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河北工业大学 7 河北省光伏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河北大学 8 极端光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山西大学 9 白云鄂博共伴生矿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内蒙古科技大学 10 辽宁绿色化学化工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大连理工大学 11 辽宁海洋食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大连工业大学 12 辽宁海洋运输绿色与安全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大连海事大学 13 长春化学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吉林大学 14 教师教育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东北师范大学 15 机器人与自动化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哈尔滨工业大学 16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黑龙江大学 17 上海中医药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服务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上海中医药大学 18 长三角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复旦大学 19 上海太赫兹波谱与影像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上海理工大学 20 水安全与水科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河海大学 21 现代作物生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农业大学 22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3 人工智能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浙江大学 24 浙江海洋高效健康养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宁波大学 25 眼视光行业产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温州医科大学 26 安徽省新能源汽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合肥工业大学 27 环境与能源光催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福州大学 28 菌草生态产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福建农林大学 29 MOCVD装备与工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南昌大学 30 先进建筑材料绿色和智能制造及应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济南大学 31 资源材料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郑州大学 32 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河南大学 33 智能制造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 34 非常规油气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长江大学 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湖南师范大学 36 毛泽东思想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湘潭大学 37 肿瘤医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中山大学 38 人体组织功能重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华南理工大学 39 蔗糖产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广西大学 40 天然橡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海南大学 41 长江航运工程与智能航道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重庆交通大学 42 高端装备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重庆理工大学 43 环境与火安全高分子材料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四川大学 44 核心电子材料与器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电子科技大学 45 西南作物病虫害持续控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贵州大学 46 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化农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云南农业大学 47 西南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云南大学 48 复杂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昆明理工大学 49 西藏文化传承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西藏民族大学 50 大陆构造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西北大学 51 西部绿色建筑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52 西部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兰州大学 53 阿拉伯国家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宁夏大学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8年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名单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有关高等学校、部省合建有关高等学校:按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工作的总体部署,在各地培育推荐基础上,经专家评审、统筹考虑,教育部决定认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共59个(见附件,不含军民融合类6个),有关事项通知如下:1.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由省、部共同支撑建设、运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落实经费投入承诺,加强目标管理、政策支持和绩效评价,支持中心在服务现实需求、推动创新发展方面做出示范。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强对中心的政策支持和业务指导。2.依托高校是中心建设主体,要制定中心建设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落实重点任务,研究中心需求,在科研配套改革方面优先支持,加强能力建设,增强协同效能,注重科教融合,用创新质量和服务贡献有力支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3.各中心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着力提升自身创新条件和能力,进一步聚焦区域、行业战略需求,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协同各方承担国家、区域、行业重大任务,解决实际问题。反对科研中的一切形式主义,弘扬潜心研究、创新报国的学术精神。中心建设期为2019—2022年,有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督促中心每年12月15日前向教育部报送年度报告,4年期满后接受第三方评估。附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名单教育部办公厅2018年12月4日附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名单 序号 中心名称 牵头高校 1 脑重大疾病防治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 2 首都资源循环材料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工业大学 3 现代中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天津中医药大学 4 内燃动力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天津大学 5 精品钢铁生产工艺装备智能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燕山大学 6 电工产品可靠性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河北工业大学 7 河北省光伏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河北大学 8 极端光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山西大学 9 白云鄂博共伴生矿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内蒙古科技大学 10 辽宁绿色化学化工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大连理工大学 11 辽宁海洋食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大连工业大学 12 辽宁海洋运输绿色与安全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大连海事大学 13 长春化学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吉林大学 14 教师教育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东北师范大学 15 机器人与自动化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哈尔滨工业大学 16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黑龙江大学 17 上海中医药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服务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上海中医药大学 18 长三角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复旦大学 19 上海太赫兹波谱与影像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上海理工大学 20 水安全与水科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河海大学 21 现代作物生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农业大学 22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3 人工智能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浙江大学 24 浙江海洋高效健康养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宁波大学 25 眼视光行业产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温州医科大学 26 安徽省新能源汽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合肥工业大学 27 环境与能源光催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福州大学 28 菌草生态产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福建农林大学 29 MOCVD装备与工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南昌大学 30 先进建筑材料绿色和智能制造及应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济南大学 31 资源材料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郑州大学 32 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河南大学 33 智能制造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 34 非常规油气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长江大学 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湖南师范大学 36 毛泽东思想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湘潭大学 37 肿瘤医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中山大学 38 人体组织功能重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华南理工大学 39 蔗糖产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广西大学 40 天然橡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海南大学 41 长江航运工程与智能航道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重庆交通大学 42 高端装备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重庆理工大学 43 环境与火安全高分子材料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四川大学 44 核心电子材料与器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电子科技大学 45 西南作物病虫害持续控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贵州大学 46 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化农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云南农业大学 47 西南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云南大学 48 复杂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昆明理工大学 49 西藏文化传承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西藏民族大学 50 大陆构造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西北大学 51 西部绿色建筑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52 西部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兰州大学 53 阿拉伯国家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宁夏大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名单序号中心名称牵头高校1脑重大疾病防治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首都医科大学2首都资源循环材料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工业大学3现代中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天津中医药大学4内燃动力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大学5精品钢铁生产工艺装备智能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燕山大学6电工产品可靠性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河北工业大学7河北省光伏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河北大学8极端光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山西大学9白云鄂博共伴生矿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内蒙古科技大学10辽宁绿色化学化工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大连理工大学11辽宁海洋食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大连工业大学12辽宁海洋运输绿色与安全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大连海事大学13长春化学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吉林大学14教师教育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东北师范大学15机器人与自动化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16中俄全面战略协作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黑龙江大学17上海中医药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服务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18长三角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复旦大学19上海太赫兹波谱与影像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上海理工大学20水安全与水科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河海大学21现代作物生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农业大学22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3人工智能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大学24浙江海洋高效健康养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宁波大学25眼视光行业产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温州医科大学26安徽省新能源汽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合肥工业大学27环境与能源光催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福州大学28菌草生态产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福建农林大学29MOCVD装备与工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南昌大学30先进建筑材料绿色和智能制造及应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济南大学31资源材料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郑州大学32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河南大学33智能制造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华中科技大学34非常规油气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长江大学3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湖南师范大学36毛泽东思想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湘潭大学37肿瘤医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中山大学38人体组织功能重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华南理工大学39蔗糖产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广西大学40天然橡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海南大学41长江航运工程与智能航道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重庆交通大学42高端装备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重庆理工大学43环境与火安全高分子材料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四川大学44核心电子材料与器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电子科技大学45西南作物病虫害持续控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贵州大学46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化农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云南农业大学47西南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云南大学48复杂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昆明理工大学49西藏文化传承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西藏民族大学50大陆构造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西北大学51西部绿色建筑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52西部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兰州大学53阿拉伯国家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宁夏大学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主页建议意见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 站点建设与维护: 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