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视点

深刻把握新时代高校“五育”的内涵实质

发布时间:2022-05-11 供稿部门:中国社会科学网-高校要闻 浏览量:

摘要:高校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必然,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鲜明的实践指导。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新时代发展特征层面去深刻理解和把握高校“五育”的内涵实质,对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地推动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关键词:新时代高校  人才培养  德智体美劳  内涵实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教育的根本使命,反映时代特征、呼应时代要求是教育的社会性必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一重要论述是对中国共产党教育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为新时代高校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明晰高校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内涵要求,对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格建设者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大时,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们的未来利益。从道德的发展规律出发,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进行道德教育很有必要。德育具有教人向善的基本职能,是促进个体对社会伦理的认知、认同与内化,使社会伦理转化为个体德行的过程;受到国家意识形态影响,其具体的任务和内容随着国家、社会和时代的更替与发展而不同。育人为本,以德为先。德育在我国高校“五育”中处于第一位,并渗透于其他“四育”的发展过程,起到树魂立根的作用。德育是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基本立场立足新时代的大背景,高校的德育发展要集中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两个维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高校要把握好“95后”“0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特征,遵循现代化教育理念,在马克思主义教育上做足功夫,使其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牢固的立场。在价值观教育方面,要对大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担当民族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智育是贯穿“五育”发展的理论基础智育是教育组织授予学生知识、技能,促进其发展心智、形成智慧的教育活动,是其他各育的基础。智育的教育要适应当下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要求。高等教育作为专门性知识的教育,相对于基础教育而言,智育内容在广度、深度和复杂性上更具有精、深、广、博的特点。面对新时代背景下的形势与任务,高校的智育主要面临三个主要任务:一是教育目的方面,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注重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提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形成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内容建构方面,要契合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新发展理念,瞄准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与挑战,适应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要求,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专业知识体系与课程;三是模式发展方面,探索建立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人格教育、创新教育深度融合的教育模式。体育是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体现了马克思对体育在促进人的成长成才的重视。体育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对人的体力进行训练,是强健体魄的教育。教育家张伯苓曾说:“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健康的身体是健康的心灵的物质基础,体育是其他各育的先决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这一重要论述为高校体育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首先,培养学生科学锻炼的良好习惯。习惯化的科学体育运动,为德育、智育、美育和劳育提供坚实的身体条件,是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前提与保障。其次,锤炼学生良好的品德。体育对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坚强的精神意志形成具有独特的作用,对培养学生坚毅、顽强、勇敢、机智的品格和相互尊重、遵守规则、公平竞争、团结协作、争创荣誉的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再次,服务于强国梦。对国家来说,体育为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国家富强的重要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要条件。美育是提升人文素养的鲜明旗帜新时代下高校美育要发挥好三项功能。第一,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美作为一种主客体相结合的产物,个人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决定了何种层级的审美体验。美育以马克思主义审美观为指导,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提升审美鉴别力和鉴赏力,自觉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第二,提升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要求高校的教育教学要紧扣我国国情,学生美育的培养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人民,提升为人民、为祖国创造美的内驱力与自觉性。第三,增强学生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意识。在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使命,需要高校美育从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中华美育精神,服务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与融合发展中闪耀中华美育精神的独特光芒。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根本力量恩格斯认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决定了社会主义的劳动教育观。劳动教育是培养人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的教育,通过劳动促进人的身心素质全面发展,是其他四育的基础,以劳育德、以劳育智、以劳育体、以劳育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劳动教育的内涵随之不断更新与延伸。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形成新的劳动价值观。学生要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做到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劳动与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密切联系起来,以服务和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劳动的价值旨归。另一方面,要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高校要面向国家战略,要瞄准世界科技创新和人文社科研究前沿,通过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建设,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赋予劳动教育的时代性内涵。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是社会发展的最终体现。当前,我国已经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这将为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坚实的社会基础,也提出了更高的时代要求。高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指导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高校育人实践的生动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人才培养的深入落实,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鲜明的实践指导,要不断增强理论自觉、历史自觉和实践自觉,服务和服从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者单位:华侨大学人事处)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主页建议意见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 站点建设与维护: 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5